<<大學生知道了沒?>>P.117:「
● 選擇什麼主修科目都沒有差別,你可以做你自己:塑造自己的特色,還有自己在學業方面的使命。
● 不要只是忍受你抉擇的後果,而是要愛你的選擇:你可以選擇任何你喜歡的主修科目。你不一定要挑一個與實務有關的科系。
● 你要了解,自己接受教育的價值:不管你主修什麼,都會讓你有所收穫。
● 不要太苛責自己: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大學教育。
用主修將自己歸類是很重要的,也許是現代人發現自己的定位的特有方式。但是當某個大學生覺得,需要用主修學科來定義自己時,等於是挖了一個坑讓自己跳。比較健康的心態是,你可以用較為精彩的方式,描述你在主修學科中所學習的是什麼,什麼是你覺得特別有趣的?還有你打算怎樣深入深掘那些有趣的東西?
就算是非實務的主修科目,這些主修科目的宗旨都是一樣的:它們企圖深化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把你的人生予以美化與複雜化,並且讓你擁有那些,到哪裡都派得上用場的分析與溝通技能。
無疑的,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熱愛你所研究的東西。如果你主要不是因為這個理由,而選擇自己所研究的學科,或者你的其他理由佔有較重比例(例如,因為它與實務有關,因為你不用跟親友解釋,為什麼要選擇這一科,因為這一科的是大家比較了解或歡迎的),那麼你的表現就注定會平庸無奇。因為你內心不會有那一股驅動力或熱情,而它們卻是你能大放異彩的先決條件。你會發現自己做事只是必須那麼做,你討厭自己的大學生活,而不是盡情去追求想要追求的知識。那種厭惡之情不只會把你學習東西的胃口破壞殆盡,而你想要的那些成就也會難以達成──不管你的成就是用成績,或者其他標準衡量的。大學不應該是一個令人感到被困住的地方。大學教育應該是要解放,而非囚禁你的人生。」
可能因為還沒有離開大學,打響還沒有體認到我在大學學到了哪些到哪裡都派得上用場的分析與溝通技能。這個問題是還好,今天打響遇到的困境比較嚴重,因為我突然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打部落格,雖然我並不排斥,但是不知為何,打部落格就是少了點激情與帶勁兒,甚至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要打部落格。
於是看到剛剛打的這段,打響忽然懂了為什麼打部落格少了熱情。打響曾經說過很喜歡透過回答書本上提出的問題,進而了解自己。之前閱讀<<發現你的成功密碼>>P.42時,它問讀者:「你發現自己會被哪一類的人吸引?你會用什麼樣的字眼來形容這些人?」打響的回答是:
1.真誠分享、不說教的人
像是<<挺身而進>>的作者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她真誠地分享她的故事、她遇到的困難以及脆弱的心情,還有寫<<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的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原本我以為<<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是一本很厚、很難吞嚥的自傳,沒想到韓第竟然如此的平易近人,除了敘述方式也很有趣,他還分享了很多他遭遇的困境,也會自我解嘲。因此打響每當在生活中遇到願意卸下面具、坦誠的朋友時,就會覺得人生真美好。
2.做每件事都有其道理與原因的人
打響真的很難接受「沒有道理,這是命令,你去執行吧。」或是「事情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真的嗎?遇到這種人,打響的情緒都會上來,然後會在心裡喃喃咒罵。像有一次一門課的助教在我們期末考的時候竟然要求我們回答申論題時還要抄題目。打響心想:「有事嗎?」結果後來助教才跟我們說:「一定要我明講嗎?這是怕你們寫不出東西來的時候,還能給你們墨水分。」打響心想:「廢話,你不說誰知道。」明明助教就是一片美意,幹嘛要把場面搞成這樣呢?因此打響真的真的真的很討厭權威!(說三次代表我很認真!)所以我不會去當志願役,因為太不符合打響的性格了。
然而,打響卻在一次修通識課的奇特經驗中遇到完全相反的例子。通常大學開學的第一週,大部分的老師沒有進度,都是在講這學期這門課要學什麼,分數怎麼打,然後老師對學生有什麼要求與規定。身為大學生的打響,對於這些都習以為常,然而,令打響印象深刻的是,這位通識課的老師,每一項規定都會敘述其背後的原因。比方說他會說:「因為我的兒子在學校考試時做了考古題,結果教他的同學考出來的分數卻反而比他低,我覺得這樣不公平,所以我不會給各位考古題。」還有「在我的課堂上可以喝飲料,可以睡覺,但是不要說話,因為會影響到我上課。此外,有一次我請一位同學出去,因為他把報紙立著看,也影響到我上課。」總之,每一個規定都是有理由的,於是我好喜歡這位老師,第一堂課就立馬被他收服!雖然這堂課的科目我不是很拿手,但我可是全勤呢!話說,要成為做每件事都有原因與理由這樣的人,可是得用心思考、必須很了解自己,有在反省自己,用心生活的人呢,因此打響很喜歡也很佩服,這樣生活真是門藝術。
3.能把動作用文字完美勾勒的人
有一次,打響閱讀卡謬寫的<<異鄉人>>,讀到P.32的一句話:「對面菸草舖的老闆搬出一張椅子擺在店門前的人行道,整個人跨坐上去,兩隻手搭著椅背。」打響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天啊!不愧是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竟然可以把動作用文字描寫出來,躍然紙上,真是太厲害了!那種感覺就像想剁牛肉,刀卻一直落在堅硬的骨頭上,而下一刀卻忽然間落在間隙,游刃有餘。因此打響也想要成為紙上的運動員,運動員的工作是盡可能把球投到/傳到他想要的地方,而我則是盡可能把文字貼近我想要表達的想法。
問自己「你發現自己會被哪一類的人吸引?你會用什麼樣的字眼來形容這些人?」這個問題真的很有效哦,因為透過自己欣賞的人的類型,會發現自己內心想要成為哪種人。像透過第三種類型,打響也確定自己喜歡創作。因此我斷定自己對於打部落格少了點熱情是因為引用別人的話太多,而自己的心得太少,離創作有點遙遠。還好今天立即發現問題,往後可以調整打部落格的方向。
4.提出顛覆一般概念與想法的人
基本上,打響很欣賞能夠舊瓶新裝的人,一樣的道理與概念,但用不同的表達與不同的觀點切入,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就像是褚士瑩談國際志工。又或者是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P.226:「等我轉移陣地,到同一條馬路上另一所較大的綜合性中學時,世界就變了。我還記得,走進教師辦公室,我們喝著咖啡,找話題交談,我問那兒有多少人工作。『大約七十個人,我想。』他們回答。我很驚訝,畢竟這所學校不算小。當我告訴艾特肯這件事時,他說:『喔,天啊,他們忘了清潔工了。』『不是,他們把孩子撇在外面了。』
對我來說,我一下看清了事情。按照他們的要求,如果我把那所學校視為組織的話,很明顯學生是某種形式的工廠產品。學生在組織裡被當作需要加工的原料,在幾個稱為『教室』的不同工作站遊走,受到檢驗、測試、分級,然後被送出去。這個過程通常耗費五到七年。開始的原料越佳,最後得到高分的可能越大。」
透過韓第的話語,打響才想到:「對耶!這樣學生的確是加工的原料,不是工作的人。」對於「學校」,韓第提出了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這就讓我印象深刻。打響認為,改變世界的人,正是提出顛覆性想法的人。
5.建立橫向關係的人
打響曾經發現自己非常欣賞的老師類型有以下三種特質:
a.有臉書帳號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到他們很樂於跟年輕人溝通,因此願意辦臉書帳號。
b.會跟學生分享心事,願意聆聽
這代表他們跟學生的關係是「討論」的平等關係,而非以「上對下」的命令與教導的關係。在打響上面第二點提到的通識老師,他甚至對我們說過:「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但我是真心的。」他也說過:「師者,不只是在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而願意討論,就代表願意聆聽(打響分享的連結是很經典的TED演講,聽完會發現聆聽的重要!)
c.謙虛
還記得有一次我發自內心的稱讚我欣賞的老師很厲害時,他回答:「不是我厲害,是我比較早開始。」還有一次,我要找第二點提到的通識老師合照時,他說:「這是我的榮幸。」這兩個事件都令打響印象深刻,也讓打響想要起身效法。
以上提到的特質,打響歸納這些老師是樂於建立橫向關係的人。「橫向關係」這個詞是在<<被討厭的勇氣>>裡閱讀發現的,因為「階級」還有俗話說:「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還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有競爭的環境,總是要分出「高低」,這些環境很容易影響我們讓我們習慣「縱向關係」,就是上對下,因此有權威、命令的產生。
然而,<<被討厭的勇氣>>P.94:「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欲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所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他所說的是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
請你想像一下那樣的情景。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你明白嗎?我們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無論性別、知識、經驗、外表,可以說根本沒有人是一模一樣的。就勇敢承認跟其他人之間有差異吧。不過,我們大家雖然不同,卻是平等的。
簡單來說,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我們這樣走,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打響認為自己欣賞的老師們都有橫向關係的概念,因此打響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沁涼小雨(語):今天就立即回答「你發現自己會被哪一類的人吸引?你會用什麼樣的字眼來形容這些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打響推薦的可是自己使用的很有心得的方法哦!覺得驕傲。)
Good Life by One Republic
對打響而言,Good Life莫過於對生活充滿熱情,怦然心動。生活就是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