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美國舊金山都會有飛行表演,叫做Blue Angels。有興趣的朋友搜尋關鍵字「San Francisco Blue Angels」,就可以找到相關資訊囉。這是我2015年10月拍的。
我曾經問過恩師,當初為何鼓勵我不要停止書寫?恩師回答,因為感覺妳的文章是在自我對話,有因緣促成。因緣的關係,經歷了星期一跟星期二的糾結,今天我有提筆(其實是打字)的欲望,想要寫一篇文章談談新學期、新人生、新展望。
105年9月法鼓文理學院校內舉辦的期初禪五,是默照禪,法師特別讓我們體驗「默照經行」。默照經行的進行原則就是法師不會下任何指令,全程讓我們自己走,然後我們會被團體的氣場帶動,自然會跑起來,但也有可能不會跑起來。
像我同學一開始就打定主意不要快步經行,因為會流汗。但是她被團體的氣場帶動,自然跑,跑完停下來的時候,還哭了。我自己的體驗也是,有點懶得跑起來,但真的會被氣場帶動,不要抗拒,順其自然,就跑了。
默照經行給我非常大的啟示,就是在生活中,我們只要確立方向,還有自己要做什麼,剩下的就交給現場的狀況與因緣,不需要擔心太多。
就拿選課來講,我在參加默照49的過程中,經常會糾結下學期到底要選什麼課。結果出來時,發現老師排課的時間調動,所以實際上課表跟我當初預期的有出入。
從默照經行的體驗,領悟到生活態度以後,心理負擔會減少很多。因為有很多擔心的,會放下。
生涯方向
【法鼓文理學院】
我在青年禪七宣傳我是法鼓文理學院的學生,請有興趣的人跟我聯絡,加我臉書。不是因為愛慕虛榮,是因為我當初根本不知道有這間學校可以念,所以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他們還有這個選擇。對於追求世俗學歷的人來說,法鼓文理學院聽都沒聽過,感覺就是有申請就可以錄取,不怎麼樣的學校(大錯特錯,學校重質不重量),但其實法鼓文理學院是佛學研究領域的名校啊。
但我一開始沒有接觸,很害怕佛經,而且我又渴望認識自我,所以我申請生命教育碩士。第一年真的是處在水深火熱當中。
一開始會想到法鼓文理學院念書,《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功不可沒。作者四個月住在印度道場的修行體驗,之後到峇里島就遇到了生命中很優質的真愛。所以我就一直想要住道場,然後修行。而且我很想要留學,所以也需要學位,所以對我個人來說,在道場念書真的是一兼二顧,摸蛤仔兼洗褲。
但是生命教育跟一般學校的碩士一樣,需要上課、交報告,所以不是以修行為主。所以碩一上學期,我非常沒有上課的動力,翹了很多課,最後一直想要休學。老師也很辛苦,要跟我一起糾結要休學、不休學。
那時候我想要休學出國打工度假,然後想要靜心,所以我媽也陪著我一起糾結要出國、不出國。我的人生計劃一直變來變去,很不穩定。後來在山上我跟一位師兄喝茶,他鼓勵我念佛教碩士,學習佛教經典的語言(梵文、藏文、巴利文)。感情方面,他說不要找情侶,要找道侶。還囑咐我早晚要念三遍心經。
所以碩一下學期我才有動力回學校繼續上學,並且報考法鼓文理學院的佛教碩士。結果面試時,教授說我筆試成績太低,進去念會很辛苦,還說我還這麼年輕,先完成生命教育的學位,同時可以修佛教碩士的學分,反正環境一樣,到時候錄取佛教碩士以後,學分可以抵免。因此莫名地(也許也是命中注定,只是我事前不知道),一條雙碩士的路,就在我的茫然與碰撞中孕育出來了。(但後來生命教育碩士我辦了退學)
然後這次參加完法鼓山舉辦的默照禪49以後,我就覺得一整年都在靜心並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也讓我的心終於可以安定在念書上了。
對我來說,參加法會還可以計入學分的計算,真的是心裡一大安慰,修行還可以算學分。行門就是法鼓文理學院的特色與招牌,也是我來這裡念書的一大原因哪!(然後整個下午就在研究、計算大悲心水陸法會期間,我可以撈到幾堂計入《朝暮定課研修》裡,很忙!《朝暮定課研修》規定在一個學期內要參加96堂早晚課,或早晚坐,而水陸法會可以抵免。)
【留學】
我從高中就有留學夢,這也是當人家問我要不要出家,我說目前沒有的一大原因。因為進入僧團以後,凡事都是聽僧團安排。但我對留學非常執著,所以我現在的人生重心就放在雙碩士,然後準備留學上面。
法鼓文理學院的老師很慈悲,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希望,老師能幫的就會盡量幫。所以我已經跟老師討論過如果我想要留學的話,需要做什麼準備。老師也都一一地告訴我,讓我有非常明確的準備方向。畢竟留學這件事情還是需要從長計議,因為還有很多能力需要培養,而且也會讓我更甘願的把心安在學習上。
要做的事情很多,因為碩一一整年的心都不在生命教育的學業,現在開始要把學分修完,要寫完生命教育碩士論文。要準備考佛教碩士,要交換學生(對於取得留學的入學資格很有幫助),要寫完佛教碩士論文。
表妹曾經問過我:「姊,妳怎麼有耐性一直念書?」我說:「妳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比我還會念書,妳怎麼問我這個問題?」她:「因為大學學歷是基本的,但之後要我繼續升學,我覺得很沒有動力。」
原本2014年年底,我覺得活著很痛苦、想自殺,而且排斥人際關係。從人生的谷底,怕人怕事,到現在覺得眾生是福田,活著才有希望。全部都是依靠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慢慢薰習、慢慢調整,轉變出來的。
我是皈依法鼓山的佛教徒,聖嚴師父說,佛弟子的使命是「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因為佛法(成佛的方法)在我個人的身心、我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各方面都幫助我太多太多,我覺得佛法真的救了我。因此我的升學動力,其實來自於宗教信仰。我年輕時作夢都沒有想過竟然會走到現在的路上。
【感情】
當初我問法師:「默照49每天都會聽聖嚴師父開示嗎?」法師說對,我說好開心。法師順勢問我:「妳這麼有善根,為什麼不出家?」我回答:「放不下。」法師又問:「放不下什麼?」見我沒答話,法師發現因緣不具足,就說:「其實也不一定要出家啦。」
我放不下的,除了留學以外,其實就是我真的很想交男朋友。用佛教的詞說就是「淫欲」啊!所以我目前不想要出家。我怎麼敢跟法師說想交男友,所以不想出家。我怎麼說得出口?所以我就沒答話。
我26歲了,但結婚的話,我想要等留學結束再說。還有關於生小孩,我聽到師姊為了照顧罕見疾病的女兒,法鼓山的禪修活動就斷了十年,就覺得生小孩之前還是要三思。
然後我的擇偶條件很多,要守五戒(不飲酒、不吸菸、不嚼檳榔),要吃素,要能全力支持我修行。修行這件事我絕不讓步,因為默照49讓我發現臨死前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要好好(認真的)學佛。還有真的是有修行功夫,才能真正有功力能幫助別人,不然就只會流於表面。同樣一句話,有修行功夫的人跟沒有修行功夫的人說,受幫助的人聽來,力道就不同。
目前大多時間我都在法鼓山上學,課餘時間不是回家,陪家人、寵物、朋友,就是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認識的異性,又都可能是出家的潛在族群,讓我覺得談戀愛有點遙遙無期。
昨晚跟朋友(大學生)見面,朋友說:「我都在暑修,都沒放到暑假。」我說:「我暑假也都在參加禪修活動,我也沒放到暑假啊。」學姊說參加禪修活動就是在休息,但是對我來說,清晨4點起板,晚上10點安板的作息,真的很像在上班。這次禪修有領悟到「業精於勤,荒於嬉」,所以玩樂的心也一點一點慢慢收了。
總之,我的心安在信仰以及學業上,感情就隨緣努力囉。
然後,對於單身,想要尋覓戀愛對象的我而言,有從禪修開示中得到啟發耶,我想要跟單身男女分享。
1.不把對象當對象,你才可以把對象照得清清楚楚。
這是聖嚴師父在默照49開示裡講的其中一句話,我聽到就立刻覺得在感情方面相當適用。面對一個對象的時候,不要急,要平常心,先把對方照得清清楚楚,要看清他「真正」是什麼樣的人,而不是在腦海中自行將自己的理想,套到對方身上。我覺得光是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痛苦,少走很多冤枉路。
2.挑方法就像交朋友一樣,要輕鬆省力,而不是費力。
默照49聖嚴師父開示說雖然四弘誓願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但這是指在無量生中。師父說他在這一生中也沒有學盡所有法門,所以最好是一門深入。因此這句是法師開示說禪修方法有很多,那要挑哪一個方法來一門深入呢?要挑用起來很省力,很容易用,跟自己很相應的。
我覺得人際關係乃至挑另一半也是,要挑相處起來很輕鬆省力的,姊妹也是這樣說,有緣人相處起來不費力。假設不能聊禪修,我就會覺得很費力,因為禪修已經是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了。我在遛狗的時候也會念佛,昨天幫狗狗洗澡,為了讓牠安定,我還念心經給牠聽,好像沒有什麼效果,但又好像不是完全無效。
還有我現在主要的生活圈就是法鼓山跟家裡,如果光是跟對方「見面」就要費盡心思,那就不如「放捨」吧。因為對我來說,我現在生命還滿有重心的,我有我要走的路,而且不容妥協,因為我生涯的方向涵蓋了我活著以及人生全部的意義。
3.就像鏡子,如果你鎖定了照的對象,你就被限制住,照不到其他東西了。
這是小參時法師開示默照就是要什麼都不抓(就是「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法師分享第一個例子是有個男生天天送花到女生家,但是女生沒有給任何回應,連「我已經名花有主,你放棄吧」的訊息都沒有給男生,所以男生就只是送花,也不知道女生的心意與狀況。法師說我們要像這個女生一樣,讓所有的企圖都打入虛空(是很高深的境界無誤)。
法師分享的第二個例子就是這句,鏡子照到什麼就是什麼,它不會去選擇照某個東西。所以我說這是單身男女適用的,如果你已經有穩定交往的對象,或是已經步入婚姻,就請照自己的另一半就好,不要再亂照了,以免惹禍上身,自害害人,傷害最重,最筋疲力盡的人,其實是自己呀。
4.你看到的不是我,是色身。
我在默照49期間,內心浮現出我爸罵髒話的語氣時,會感到巨大的恐懼,而且會哭,第一次的時候是大哭。我找法師小參,法師說原因有二,第一,我把爸爸的影像誤認為真實(照片不會跟我們互動,只有真人才會,而我把照片誤認為真人,因為我爸都過世10年以上了),而受到巨大影響。第二,我誤認為恐懼就是我。之後法師要我練習「不逃避(不壓抑),也不回應」。法師說:「一開始妳會輸(給幻境),但要練習。」
後來我問說,那面對活人的態度,也是一樣嗎?法師叫我看他,他就跟我說我上面分享的這句。他說我看到的只是他的色身,不是他。我覺得沒錯耶,我們看到的只是身體,但其實在一個活人身上,真正在運作的,是他的心識、因果與業力,而這些都是我們看不到的。但如果要跟一個人交往,我覺得這些看不見的,反而更重要。
我覺得有這個知見,擇偶時就可以突破外貌協會的盲點。除了外貌以外,聖嚴師父的108自在語有說:「學歷不代表身分,能力不代表人格,名位不代表品德,工作沒有貴賤,觀念及行為卻能決定一切。」我覺得這能幫助我們在擇偶時不要被對方的學歷、能力、名位蒙蔽了我們的心,反而更要注重對方的人格與品德。
禪修以後,生命的重心會從看得見的,慢慢轉移到看不見的。因為眾生的苦就來自於我們以為真實的,其實是虛幻的,而我們認為虛幻的,其實是真實。就是因為我們顛倒了,執著於虛幻,所以苦就產生了。
當我們的心態轉變,看人的心態也會轉變,擇偶的心態更會轉變。
以上,我為自己的碩一生涯做了小小的回顧,還有在感情上的心得,與大家分享。我分享請大家注意的盲點,其實也是我自己的盲點哦。
【印劇】佛陀Buddha
這是法師推薦給我們(默照49禪眾)的佛陀傳記,印度拍成影劇 (共54集,每集40多分鐘) 。法師說這是他看過最優質的佛陀傳記,推薦給大家。他從中領悟到原來一個人要成佛,有這麼多人會扯他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