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raduation

 

 

  根據統計,學歷越高,失業率似乎越低,薪水似乎越高。如下圖,大家可以發現從高中學歷(High school diploma)到大學學歷(Bachelor’s degree),失業率下降4.9%,週薪上升$412美元,一年52週,年薪則上升$21424美元。假設匯率1:30,則折合台幣,年薪上升了642,720元。



  根據<<大學生知道了沒?>>P.104:「大家都知道大學畢業生的成就較高,他們賺得錢較多,也能夠從事一些像法律與醫藥等重要的專業。但我不覺得很多人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成就較高。人們上大學時預設了未來進入專業領域後,他們的際遇就是會比較好。事實上,你的主修科目與你的職業生涯,可能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寧願不抱持這種看法。為了證明大學學費花得不冤枉,努力擠進大學的心血也沒白費,我認識的大學生與其家人硬是找出了主修科目與職業生涯的關係。所以政治系學生便成了律師,生物系學生便成了醫師。」


  作者說的是真的,因為打響高中的時候就幻想自己要當企業家,所以在學測運氣好,英數頂標的情況下,推甄的所有志願都選企管系。結果進中山大學念企管系,兩年就被退學了。之後考轉學考,考上中山大學的政治經濟學系,響母很開心,因為我跟她說:「我們轉學考補習班有個同學的朋友想要念中山政經,因為她想當外交官。」響母很開心,因為她希望我當外交官。此外,小時候打響聽說學以致用的人很少,所以更想要成為大學主修什麼,出來就做什麼的人。綜合這些例子,說明了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主修跟職業生涯就是絕對的。但事實不然。 

  而根據<<大學生知道了沒?>>P.105:「大學念什麼,不等於你日後就要做什麼。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對你很有助益的想法。這讓你能夠探索知識的廣闊領域,找出自己的學術「歸宿」──也就是你的主修科目,而不用擔心這樣的選擇,會對你的職場生涯造成什麼影響。你可以在自己的主修領域中大放異彩,不管是藝術史或是神經科學,你也很清楚,不管自己所接受的是哪一種大學教育,憑藉著那些培養出來的技能、自信與世故,對你以後在任何一行打拼都能有所助益。」

  接著,作者John B. Bader說明了大學教育的目的為何在表面上看來會存在著那麼大的衝突:「人們之所以會感到困惑,都是因為大學教育所傳達出的那些訊息。我到底是來大學接受專業訓練,還是來接受人文教育的?我想之所以會有這個令人困惑的地方,是因為我們對於專業有一種矛盾的看法。一方面,美國人對專業懷有敬意,另一方面,我們也擔心,學生如果讓自己太早獻身於某項專業或學科,就會造成菁英主義與排他心態。美國想要的是一種較為廣泛的全才教育。這種態度也許是從美國大學制度肇建之初就已經形成,當時許多大學成立的宗旨都是為了教育神職人員。」 

  看完以上這段,突然發現好像對大學的迷思與疑惑不分國家,美國跟台灣的學生都一樣。但是與其說大學的迷思不分國家,不如說我們是直接把外國的體制搬過來,所以會有一樣的問題。直接把外國的體制搬過來的證據,可以從維基百科的大學找到:「到了清末,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從西方傳入中國,開始出現以近代科技教育為主的新式學校。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後,中國開始大量興辦新式學堂,初期主要借鑒日本,「大學」的現代意思則是由此而來,不少師資也直接從日本聘來。舊式學校或廢止,或改為新式學堂。高等綜合學堂名稱先後統一稱為「大學堂」、「大學校」,民國肇建後,統稱為「大學」,許多學者從歐美大學留學後,歸國任教,因此更多直接借鑒歐美學制的大學。」 

  因此,追本溯源,原來一開始大學的用意是要教育神職人員,而且設立的初衷是要培養全才,因此大學生被說不夠專業,似乎也是應該的。而大學學的課程內容與就業無關,似乎也是應該的,因為大學的用途本來就不是要當職業訓練所阿。所以單憑「在大學裡學的東西能不能與出社會相銜接」這個標準來判定「念大學有沒有用」似乎風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著。 

 沁涼小雨(語):判斷每件事情的意義之前,最好先了解它們的初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悅美眉 的頭像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