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60375057.jpg這輯一樣,我只負責下標,內容主要仍然是來自《禪者的初心》作者鈴木俊隆禪師的開示 。

 

 

1.不要專注在達到的境界

 

「重要的不是要對佛教教法有深入了解,而是要對教法有堅強的信心,我們的修行是基於這種信心之上的。在達摩還沒有去中國以前,幾乎所有知名的禪用語都已經出現,『頓悟』就是一個例子。『頓悟』並不是一個完全貼切的翻譯,但我還是會權宜性地使用這個字眼。『頓悟』指的是開悟的突然而至,而這是一種真正的開悟。在達摩以前,人們都認為,想要得到『頓悟』,必先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準備工夫。所以,禪修被認為是一種獲得開悟的訓練。事實上,今天有許多人仍然帶著這種理解在坐禪,但這並不是禪宗對『頓悟』的傳統理解。

  根據佛陀的理解,即使沒有任何準備工夫,只要你開始坐禪,那麼開悟自然就在其中。不管你坐禪與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為你佛性本具,所以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我們強調的並不是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

  我們應該以一如佛陀的真誠來修禪,如果我們本就具有佛性,那我們禪修的理由就是,我們必須要表現得像佛陀一樣。傳承禪修之道就是:將我們從佛陀那裡承襲到的精神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必須以傳統的方式去調和我們的精神、身體姿勢和活動。當然,說不定你的修行可以達到某種很髙的境界,但你修行的動機卻不應該是出於自利心態。」

 

 

2.不要把希望寄託於未來的某一天

 

比追求境界更重要的是:你的修行是不是真誠?是不是做出了正確的努力?想要有正確的努力,就必須對傳統的修行方式有正確的理解。弄明白這一點,你就會了解在坐禪時,保持正確姿勢有多麼重要;不明白這一點,你就會把姿勢與呼吸方式誤當成只是追求開悟的一種手段。

  如果我們抱持的是這種態度,那嗑藥會比打坐更快讓你開悟!如果我們的修行只是追求開悟的手段,你就永遠不可能達到開悟!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失去了走上這條道路的意義。但如果我們堅定相信我們的道路,那我們就已經開悟

  當你相信我們的道路,開悟就存在你心中。如果你正在修行卻無法相信當下修行的意義,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你只是抱著一顆『猴心』,在目標的四周盪來盪去。如果你想看到什麼,就必須睜開眼睛;如果你不明白達摩的禪法,那麼你就等於是閉著眼睛卻想看到東西。我們並不輕視開悟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當下,而非未來的某一天。你應該在當下就做出努力,這是我們修行時最需要謹記的事項。」

 

 

3.不要創造某種崇高的理想

 

在達摩之前,對佛陀教法的研究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佛教哲學,而人們也努力想要達到這些教法所揭櫫的崇高理想,但這是個錯誤。達摩發現,創造某種崇高理想,然後試圖透過坐禪去達到這種理想,這是項錯誤之舉。如果這就是坐禪,那麼它無異於我們其他一般性的活動,也無異於猴心,這是達摩強調的重點。

  在佛陀獲得開悟之前,他為我們試過了五花八門的修行方式,最後終於對各種方式都有了透徹理解。各位也許會以為,當佛陀達到開悟的境界,他就擺脫了業命的羈絆,從此與我們一般人就全然不同了,但事實並非如此。當他的國家與強鄰開戰時,他告訴弟子,看著自己的國家就要被別國征服,他的內心無比痛苦。

  如果一個人開悟後可以擺脫業力的話,照理說佛陀應該不會為任何事情而痛苦,然而,他卻還是會感到痛苦。此外,即使開悟之後,佛陀仍繼續與我們一樣努力修行,但是開悟卻讓他對生命的觀點變得無可撼動,且穩若磐石。他觀察一切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以同樣的眼光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石頭、對待樹木和其他一切。他擁有了非常科學的理解,這就是他獲得開悟後的生活方式。」

 

 

4.不要只閱讀哲學或沉思

 

「如果能秉持禪的傳統精神,修行時摒除任何自我中心思想,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開悟。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在每個當下盡最大的努力,這是對佛法的正確了解。所以,我們對佛法的了解並不是知性的理解,我們的了解就是佛法自身的表達,就是修行本身。

  唯有透過實際的修行而非透過閱讀哲學或沉思,我們才可能了解佛法是什麼。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禪修,對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有強烈的信念,突破業力鎖鏈的桎梏,在這個世界裡,找到我們的正確定位。」

 

 

5.不要在痛苦之外尋找快樂

 

無常的道理是真的,它不會強加任何東西於人,但出於人的習性,我們會覺得這個道理是把某些東西強加在我們身上。然而,不管我們對無常的觀感是好是壞,它都是個不變的真理。如果眾生不存在,這個真理不會存在。佛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每一個眾生而存在

  我們應該致力在不完美的存在中找到完美的存在,應該致力在不完美中找到完美。對我們來說,全然的完美與不完美沒有什麼不同,永恆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沒有永恆』的存在。佛法認為,期待得到一些這個世界之外的東西,就不是佛弟子的觀點

  我們不該尋覓某些在我們自身之外的東西。我們應該在這個世間找到真理——透過我們的煩惱找到,透過我們的磨難找到,這是佛教的基本教法。快樂無異於煩惱,善無異於惡,惡即善,善即惡,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所以開悟不在別處,就在修行之中。這才是對修行的正確了解,是對於我們人生的正確了解。

  所以,在痛苦中尋找快樂,是我們接受『無常』此一真理的唯一方式。不懂得怎樣接受這個真理,你就無法活在這個世間,想要逃離這個真理,那只是白費力氣。如果你以為有別的方法可以接受無常的真理,那只是癡心妄想。這是人要怎樣活在世間的基本教法,不管你對它的觀感如何,都只有接受一途,你非得付出這種努力不可。」

 

 

6.不要以為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有所關聯

 

在這個剎那,短暫的存在不會改變、不會移動,且總是獨立於其他的存在之外。在下一剎那,其他的存在就會生起,而你也可能會轉變成其他形相。嚴格來說,昨天的你和當下這個你是沒有關聯性的,一切與一切都是沒有關聯性的

  道元禪師說得好:『木炭不會變為灰燼。』灰燼就是灰燼,灰燼不是從木炭來的。木炭與灰燼都有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因為它們都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木炭與熊熊火焰則是相當不同的存在,黑色的木炭同樣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只要是黑色的木炭,就不會是火紅的木炭,所以黑木炭是獨立於燒紅的木炭之外,而灰燼又是獨立於木炭之外,每個存在都是各自獨立的

  今天我在洛斯拉圖斯打坐,明天我會在舊金山打坐,洛斯拉圖斯的那個『我』和舊金山的那個『我』並沒有關聯性,這兩個『我』都是相當不同的存在。我們會擁有存在的自由,道理也就在這裡。

  事實上,各位與我也是沒有關聯性的。你是獨立的,我也是獨立的,各自存在於一個不同的剎那,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是相當不同的存在,我們事實上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既相同,又相異。這非常弔詭,但事實就是如此。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存在,所以各自都是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

 

 

7.不要以為靜裡面沒有動

 

「當我打坐時,其他人不復存在,但這並不表示我對各位故意忽視不理。這是因為,我打坐時是跟表象世界的萬物完全同一的。當我打坐時,各位也在打坐,萬物也在打坐,這就是我們的坐禪

  當各位坐禪時,萬物也與各位一道坐禪。萬物會共同構成你存在的本質,我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我會進入你存在的本質。所以在禪修中,我們擁有獨立於一切之外的絕對自由。明白了這個秘密,你就知道,禪修無異於日常生活,你可以隨自己高興來解釋一切。

  一幅傑出的畫作是你手指觸感的結果。如果你感受得到毛筆尖上的墨水濃度,那麼在你下筆前就已經把畫『畫好了』。在你把毛筆沾上墨汁的時候,除非你已經知道繪畫的結果,否則你是什麼都畫不出來的。所以當你做什麼之前,『存在』就已經在其中,結果也已經在其中哪怕你看起來是靜靜地打坐,但你的所有活動(包括過去與現在的活動)都已經在其中,而打坐的結果也已經在其中你根本不是一動不動,所有的活動盡在你之中,那就是你的存在。所以,你所有的修行結果都是盡在你的打坐之中。這是我們的修行之道,是我們的坐禪之道。」

 

 

8.不要以為你很孤獨

「道元禪師對佛法產生興趣,始於兒時在母親的靈堂看到香火縷縷上升,令他感悟到生命的無常。這種感覺愈來愈強烈,最終讓他得到開悟,並發展出一套精深的哲學。當他看到香火縷縷上升、感悟到生命的無常時,他感受到極端的孤獨。這種孤獨感愈來愈強烈,並終於在他28歲那年開花結果。

  在開悟的那一剎那,他歡呼:『無身亦無心!』而當他說出『無身亦無心』這句話時,那一剎那間,他的存在變成了浩瀚表象世界的一下電閃——『包含一切、覆蓋一切』的一下電閃。這其中包含著巨大的本質,整個表象世界都被包含在裡面,成為一個絕對獨立的存在,這就是他的開悟。

  從始於生命無常的孤獨感出發,道元禪師得到了對存在本質的強烈體驗,他說:『我脫落了身與心。』因為你認為你有身或心,才會有孤獨之感;如果你明白一切都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下電閃,你就會變得非常堅強,而你的存在也會變得非常有意義。這就是道元禪師的了悟,也正是我們的修行之道。」

 

 

9. 不要誤解「自然」

 

「對於『自然』這個觀念,人們常常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大多數來我們這裡禪修的人都相信,人應該順乎自然,但他們對自然的了解,卻是我們所謂的『外道自然』。外道自然認為,所謂的『自然』,應該就是不講形式,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多數人的自然觀,但我們對自然的了解卻與此有別。

  我們的觀點很難解釋,但簡單來說,自然就是某種獨立於一切的感覺,是某種基於『無』的活動。來自『無』的東西就是自然,從土地裡發芽長出來的植物就是一個例子。

  種子並沒有『要長成為一棵植物』的觀念,但種子卻擁有自己的形相,且與土地以及四周環境處於完全和諧的狀態。隨著生長,假以時日,種子就會把自己的本性表現出來。沒有存在的東西就沒有色與相,所以不管什麼東西都會有它的色與相,而這色與相是與其他的存在的事物完全和諧的。這麼一來,就不會有煩惱可言,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

 

 

10. 不要以為「順其自然」不用付出努力

 

「植物或石頭要順其自然完全不成問題,但人們要順其自然卻不容易,而且是大大的不容易。要想達到自然,我們需要付出努力當你所做的事是來自『無』,你就會有種新鮮感。例如,當你餓了,吃東西是自然的,你也會覺得很自然。但如果你吃得太多,那麼吃東西就是不自然的,你也不會有新鮮感,你會無法欣賞食物的美味。

  真正的坐禪就好像口渴時喝水,而感到疲倦時,小睡一下也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你是因為懶惰而睡覺,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特權而睡覺,那就是不自然的。你會這樣想:『我所有的朋友都跑去小睡一下,為什麼我不去睡?既然大家都不工作,為什麼我要賣力工作?大家都有那麼多錢,為什麼我不能有多一點的錢? 』這不是自然。

  因為你的心被某些別的觀念或別人的觀念給糾纏住了,你不是獨立的,你不是你自己,也因此那不是自然。哪怕你盤腿而坐,但只要你的坐禪不是自然的,就不是真正在修行。口渴時,你不用強迫自己,你自然就會去喝水了,因為這時候喝水對你來說是愉快的。

  如果你在坐禪時感到喜樂,那才是真正的坐禪。不過即使你得勉強自己才會坐禪,但只要你在其中感到受益,那也是坐禪。事實上,你是不是勉強自己並不重要,即使修行中碰到困難,但只要你想要坐禪,那就是自然。」

 

 

11. 不要自以為擁有什麼

 

「大多數人都會堅持某些觀念。最近年輕一代開口閉口都是『愛情!愛情!愛情!』,他們滿腦子都是愛情。如果他們來學禪而我講的話不符合他們的愛情觀念,他們就會拒絕接受。他們頑固得讓人傻眼!

  當然,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是這樣,但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的態度真的是非常死硬,這一點都不自然。哪怕他們大談愛情、自由或自然,他們一點都不了解這些東西是什麼,他們也不可能了解何謂。如果你想了解禪,就應該丟掉你的一切成見,只管坐禪,看看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體驗到什麼,這就是自然

  不管你從事什麼活動,這種態度都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會把這樣的態度稱為『柔軟心』。 『柔軟心』就是一顆柔順、自然的心。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心,就能享受生命的歡樂;如果你失去它,就會失去一切。儘管你自以為擁有什麼,實際上你一無所有。但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無』,你就會擁有一切

  明白這道理嗎?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

 

 

12.不要以為有某種特定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哪怕是在修行以前,開悟就已存在了。但是,我們通常都把坐禪和開悟視為兩件事:把坐禪當成一副眼鏡,以為把這副眼鏡戴上,就可以看見開悟,這是錯誤的理解。眼鏡本身就是開悟,把眼鏡戴上也是開悟。所以,不管你做什麼或者什麼都不做,開悟都已經在其中,也總是在其中,這是達摩對開悟的理解。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去修行,那麼開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禪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當你能把自己與坐禪合而為一,那就會是青蛙的坐禪。我們常以為,青蛙坐著的時候才是坐禪,跳躍時就不是坐禪,這是個誤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總在當下,那樣的誤解就會消失。

  整體的存在並不是萬物的總和,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實際上,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心經》上說:『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這個『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在其中。」

 

 

13.不要以為智慧是某種特定的OOXX

 

「當我們的思維夠柔軟,就稱為『泰然之思』,這樣的思維總是穩定的,這就是『正念』。散亂的思維並非真正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專注,這就是『念』不管有沒有一個對象,你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禪。

  所以,沒有必要費勁去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思考,你的思考不應該是偏向一邊的。我們只應該用整個心來思維,不費力氣地以萬物本然面貌來看待它們。就只是去看,就只是準備好用整個心去看,這就是禪修。

  如果我們能夠隨時準備好去思考,就用不著花力氣去思考。這種預備好的心靈狀態稱為『正念』,正念同時也就是智慧,但是,我們所說的『智慧』並不是指某種特殊的心智官能或哲學。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所以智慧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哲學或教法

  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不是某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你的『念生出來的。所以重點是,準備好觀物,準備好思維。這被稱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禪的修行。」

 

 

14.不要不相信「無」

 

「人會頭痛,總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頭痛,你就會好過一點。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許就會這樣想:『唉,我頭痛得要命!說不定是我修行不力的緣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如果你這樣理解事情,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會拼命修行,想要達到完美境界,這樣一來,我只怕你會因為太忙碌而無時無刻不在頭痛!這是相當愚蠢的修行方式

  這樣的修行並不管用,但如果你相信有某些東西存在於你頭痛之前,而且知道你頭痛的原因,就自然會好過些頭痛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頭痛表示你的身體還正常得足以發出警告。如果你有胃痛,就表示你的胃還算功能正常。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胃對於這種可憐兮兮的狀態習以為常,你也不再覺得痛,那才可怕!長此以往,你的小命就會因為胃病而斷送。

  所以,每個人都絕對有必要相信『無』。但我說的『無』不是指虛無,這『無』是某種東西,是某種隨時準備好披上特定形相的東西,而在其活動中具有某些規則、理論或是真理。這樣的『無』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當這樣的存在被人格化時,我們稱之為『』;把它理解為終極真理時,我們稱之為『』;當我們接受這個真理,並把自己視為佛的一部分來行事時,我們稱自己為『』。儘管有三種佛相,但它們是同一個存在,無色無相,隨時準備好要披上特殊的色相

  這不只是理論,也不只是佛教的教法,而是對我們人生絕對必要的理解。沒有這種理解,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就幫不上我們的忙。我們會反過來被信仰所捆綁,產生更多的煩惱。如果各位成了佛教的囚徒,我也許會很高興,但各位自己就不會高興了。所以,這種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15.不要把心思專注於自己身上

 

「坐禪時,你也許會聽到雨水打在屋頂上的聲音。稍後,美妙的雲霧會升起,繚繞於一棵棵大樹之間;再稍後,人們會出門工作,抬眼看見美麗的山脈。但某些人清晨躺在床上聽到雨聲時卻會覺得不髙興,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再過一會兒,他們將可看到美麗的太陽從東邊升起

  如果你的心思專注在自己身上,你就會有這種憂慮。但如果你相信自己是真理,是佛性的體現者,那就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你會這樣想:『現在在下雨,但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麼光景。到我們要出門時,說不定又是晴光麗日,也說不定狂風暴雨。既然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此刻,就讓我們去欣賞雨聲吧!』

  這種態度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你了解到,自己只是真理的暫時體現者,就不會再有任何煩惱。你會欣賞周遭的環境,會把自己視為佛的偉大活動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用佛家用語來說,我們應該先獲得開悟,進而修行,再進而思考。我們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為什麼我要受這種苦?為什麼我要碰到這種麻煩?』我們想事情的方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例如,當我們開始研究科學或讀一本深奧難懂的佛經時,很快就會感到困倦,但對這一類自我中心的思想卻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然而,如果能夠把開悟放在你的修行或思考前面,你的修行或思考就不會是自我中心的

  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相信有某些東西是無色、無相,而又隨時準備好要披上色和相的。這是不可動搖的真理,我們的活動、思想、修行都應該以這個本源的真理為基礎。」

 

 

 大學老師33歲賣房出家,壹生未娶,作畫建廟College Teacher Becomes a Monk , Painting and Renovating a Temp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悅美眉 的頭像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