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60407839.jpg 這輯一樣,我只負責下標,內容主要仍然是來自《禪者的初心》作者鈴木俊隆禪師的開示 。

 

 

1.不要以為我們有藏身之處

  

「道元禪師曾說:『即使是午夜,黎明就在其中;即使黎明來到,午夜就在其中。』這一類的開示,從佛陀傳到佛教各祖,從各祖傳到道元,再傳到我們。午夜與白天並無不同,它們是同一件事,有時被稱為午夜,有時被稱為白天。但不論怎樣稱呼,它們還是同樣的一回事。

 

  禪修與日常生活也是同樣的一回事,禪修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禪修。但我們通常會想:『坐禪的時間結束了,我們要回到日常生活去了』這不是正確的理解,因為它們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無處可逃。所以動中應該有靜,靜中應該有動,動與靜無異。

 

  每個存在都依賴另一個存在,嚴格來說,沒有分離的個體性存在。有些佛教宗派很強調萬物的一體性,但我們的禪道並非如此,我們不強調任何特定的東西,哪怕是一體性也不強調

 

  『一』是寶貴的,但『多』同樣是奇妙的,無視於多樣性而強調絕對的一體性乃是偏頗的理解。在這種理解中,『一』與『多』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但『一』與『多』是同樣的一回事,所以我們應該在每個個體中欣賞其一體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強調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甚於某種心靈狀態。我們應該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形相裡找到實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不要只執著於愛

 

「道元禪師說過:“儘管萬物皆有佛性,我們卻愛花朵而不喜歡野草。”這是人性的本然。但執著於某種美好的東西同樣是佛的活動,不喜歡野草也同樣是佛的活動,這是我們應該明白的。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執著於一些什麼也就沒啥不妥。如果那是佛的執著,那就是無執。所以,在愛中應該有恨——或曰無執,在恨中應該有愛——或曰接納

 

  愛與恨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不應該單獨執著於愛,我們也應該要接納恨。不管我們對野草觀感如何,我們仍然應該接納野草。如果你不喜歡它,你大可不必去愛它;如果你愛它,那你就去愛它。

 

  我們不強調任何事,我們想做的只是去知道事物的實相。如果我們知道了事物的實相,就沒有什麼好側重的。沒有方法可以讓我們抓住事物,也沒有事物是我們好抓住的,我們不能強調任何事情。然而,誠如道元禪師所說:『雖然我們愛花朵,花朵還是會謝;雖然我們不愛野草,野草還是會長。』即便如此,這還是我們的人生。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來理解人生,這樣就不會生出煩惱。」

 

 

3.不要以為有思考的必要

 

我們會有煩惱,是因為我們老是強調一些特定的面向我們應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納它們,這是我們理解世界、活在世界裡的應有方式。這一類的經驗是超越思維的。在思維的領域中,『一』與『多』是有分別的,但在實際經驗裡,『一』與『多』是同樣的一回事。因為你創造了『一』與『多』的觀念,你就被這些觀念所束縛,而你也不得不繼續用這些觀念沒完沒了地思考,儘管你根本沒有思考的必要。

 

  生而為人就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實際上並不是煩惱。這些煩惱是被創造出來的,是我們那些自我中心的觀念放大而成的。因為我們放大了什麼,煩惱就由此而生。但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強調任何特定的東西。快樂就是悲傷,悲傷就是快樂,快樂中有煩惱,煩惱中有快樂。儘管我們有不同的感受,但它們事實上並無不同。在本質上,它們是同一的,這才是佛陀傳下來的真正的理解。」

 

 

4.不要依賴、依靠

 

「坐禪的時候,你的心會完全靜下來,感受不到任何東西,你只是坐著。但你從打坐中得到的靜,卻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激勵作用

 

  所以,你不只會在打坐時感受到禪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感受得到。但這不表示你可以忽略坐禪,哪怕你打坐時感受不到什麼,但要是你沒有坐禪的體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就不會找到什麼。你只會找到野草、樹木或雲朵,而看不見月亮。但是對學禪者而言,一株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的野草就是一座寶庫。抱持這種態度,不管你做什麼,生活都會是藝術。

 

  坐禪時,你不應該企圖獲得些什麼,你應該只是單純地靜心打坐,不依賴些什麼。保持身體挺直,不要挨著或靠著什麼東西。保持身體挺直的意思是,你不依靠著任何東西。就是這樣,身、心兩方面都不依賴任何東西,你就會獲得完全的靜。相反的,要是坐禪時依靠著什麼或想要達到些什麼,那麼你的坐禪就是二元性的,無法得到完全的靜。」

 

 

5.不要以為逆境裡面沒有開悟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要完成些什麼,想要把一個東西轉化成為另一個東西,或者想要獲得某些東西,這種企圖本身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種表現。但努力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努力本身,我們應該在達到一些什麼之前,就先了解努力的意義。所以,道元禪師才會說:『我們應該在獲得開悟前,先獲得開悟。』

 

  我們不是在開悟之後才了解開悟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本身就是開悟。當我們深深陷入煩惱或沮喪時,開悟就在其中。當我們身處逆境時,應該從容自若。我們通常都覺得生命的無常讓人難以釋懷,但也只有在生命的無常中,我們才可以找到永恆生命的歡樂

 

  抱持著這種理解,持之以恆地修行,你就可以日益改善自己。但如果你企圖達成什麼卻又沒有這種了解的話,你的修行就不會有效果。你會在拼命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迷失自己,你會一無所成,讓自己繼續在煩惱中受苦。但有了正確的了解,你就會有所進展。那麼,不管你做什麼,都會基於你最內在的本性,而成績也會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哪個較為重要呢?是獲得開悟,還是在獲得開悟之前先獲得開悟?是賺一百萬,還是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中享受你的生命(哪怕你不可能賺到一百萬)?是當個成功的人,還是在你追求成功的努力中找出努力本身的意義?如果你不知道答案,那你連練習坐禪都還不能;如果你知道答案,那你就會找到生命真正的寶藏。」

 

 

6.不要以為成果總有一天會到來

 

「在一個群體中,禪修對佛教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因為這種修行是最本源的生活方式。不正本清源,就無法品味我們這個人生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努力必須是有意義的,要知道我們努力的意義何在,就必須找出我們努力的本源。在了解本源之前,不應計較自己努力的成果。如果本源不清淨的話,我們的努力就不會是清淨的,而結果也就不會盡如人意

                                              

  但我們要是能歸復真實本性,並以此為基礎,努力不懈,我們就能一刻一刻、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地品味我們努力的成果,這是我們應該品味人生的方式。那些只是執著於努力的成果的人們,將沒有任何機會去品味,因為成果永遠不會到來。但如果你的努力是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從你的清淨本源流瀉出來,那麼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益處,而你也會對你所做的任何事情感到滿意。」

 

 

7.不要去分析與欣賞

 

「禪修的目的是歸復清淨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我們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真實本性的本來面貌。我們不需要用知性去分析我們的清淨本性,因為本性超越知性的理解之外。我們也不需要去欣賞本性,因為它超越我們的欣賞之外。所以,只管打坐吧!抱持著最清淨的動機,靜默得一如我們的原初本性,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修行方式。

 

  在禪堂裡,我們不應該遐想些什麼,我們來這裡只是為了打坐。坐禪結束後,我們會互相分享一下,然後就回家去。但我們會把日常生活視為我們清淨修行的延續,並從中享受到人生的樂趣。這看似平常,卻是很不平常的

 

  不管我去哪裡,都會有人問我:『佛教是什麼?』他們把手上的筆記本打開,準備好要記下我的回答。我的感覺各位可想而知!但在這裡,我們只是坐禪。這是我們唯一要做的,而這種修行也帶給我們快樂我們無須了解禪是什麼,我們已經在坐禪,所以無須從知性上知道禪是什麼。我想,這在美國社會是非常不尋常的。」

 

 

8.不要忘記清淨心

 

「在美國,有許多不同的生活模式以及宗教,因此,把不同宗教放在一起比較其異同,看來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對於我們來說,拿佛教來與基督教比較是沒有意義的。佛教就是佛教,而佛法就是我們的修行。當我們抱持著一顆清淨心來修行時,我們甚至沒有自覺到自己正在修行,所以我們不能拿我們的方式去與別的宗教比較

 

 有些人說禪宗不是宗教,也許是吧!或者禪宗是『宗教』出現之前的宗教,所以禪宗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但是禪是很奇妙的,儘管我們沒有從知性上分析禪是什麼,儘管我們沒有任何大教堂或炫目的裝飾品,但禪卻讓我們可以品味自己的真實本性,我覺得這一點是很不尋常的

 

  儘管這個國家有許多人對佛教感興趣,但只有為數不多的人對佛教的清淨形式感興趣大部分的人感興趣的是佛教的教法或哲學。他們把教法或哲學拿來與別的宗教比較,然後指出佛教在理性上更站得住腳

 

  但是,到底佛教在哲學上是不是更深刻、更上乘、更完美,其實這些都無關宏旨,讓修行保持在清淨的形式才是我們的目的。有時候我會覺得,不知道佛教實為何物卻大談佛教的教法或哲學有多麼完美,這形同一種褻瀆。」

 

 

9.不要忘了是誰在做一切的事情

 

「因為佛陀是這種教法的開創者,人們才會權宜性地把他的教法稱為『佛法』,但事實上佛法並非某種特定的教法。佛法只是真理本身,而這真理之中又包含著各種真理。坐禪是一種包含日常生活各種活動的修行,所以,事實上我們並不只是強調打坐的姿勢,如何坐禪就是如何行動。我們透過坐禪來學習怎樣行動,因為坐禪乃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坐禪。  

 

  儘管學習坐禪,但我們不應該自稱為『禪宗』。我們只是依佛陀的榜樣坐禪,佛陀教我們怎樣透過修行來行動,這是我們之所以坐禪的原因。

 

  做任何事,活在每一剎那,都是佛的一個短暫活動。以這種方式打坐,就是成為佛陀本身,成為歷史上的佛陀。同樣道理也適用於任何我們所做的事情上。任何事情都是佛的活動,因此,不管你做任何事或任何事都不做,佛自在其中

 

  因為不明白這一點,人們誤以為他們所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卻忘了實際上在做這些事情的是誰人們以為他們在做各種事情,實則一切都是佛的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名字,但這些名字只是佛的不同的名字;我們每個人都會從事許多不同的活動,但這些活動全都是佛的活動

 

  實際上,所有的姿勢都是在『坐禪』,而每一種姿勢都是佛陀的姿勢。這樣的理解,才是對坐禪姿勢的正確理解。如果你以這種方式修行,那就是佛教的修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10.不要執著於特定的教法

 

「但我想把話說清楚,事實上,我們全然不是曹洞宗,我們只是佛教徒,我們甚至不是佛教的禪者,而只是佛教徒。如果明白這一點,你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陀的教法無所不在。今天在下雨,這就是佛陀的教誨。人們認為他們自己的道路或宗教理解,就是佛陀的道路與理解,而不曉得他們所見、所做、所在之處,無一不是佛陀的道路

 

  宗教不是任何特定的教法,宗教無所不在。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來了解佛教教法,我們應該忘掉所有特定的教法,而不應該去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應該有任何特定的教法,教法存在於每一剎那,每一個存在,這是真正的教法。」

 

 

11.不要讓智者的話成為你的負擔

 

哪怕心存善念也不是那麼的善。佛陀有時固然會說:『你應該做這個,你不應該做那個。』但如果你把他的話留在心裡,卻不見得太有益處。這些話會成為你的一種負擔,讓你有種不自在的感覺。說起來,有時心存惡念還會讓人舒服一點。不過,歸根究底,善與惡都無關宏旨,你是不是能夠讓自己平靜、讓自己不為善與惡所囿限,那才是重點

 

  有什麼東西梗在你的意識裡頭時,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從容自若。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不費一絲力氣。獲得從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但如果你刻意停止心念或超出意識活動之外,那只會給自己帶來另一個負擔。『我應該在修行時停止心念,但我卻做不到,我的修行不夠好。』這樣的想法也是一種錯誤的修行方式,不要刻意停止心念,而是要讓一切如實呈現自身,那麼,雜念就不會在你的心裡久留,而你最後也會得到一顆清明且空蕩蕩的心。」

 

 

12.不要忘記帶給心靈休息

 

「因此,堅定相信你的心的本源空性,是修行中最要緊的事。佛經用大量的比喻來說明這個空的心,有時候我們會用天文數字來形容它,這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去計量它。如果它大得讓你無法計算,你就不會有興趣去計算它了

 

  但只有在坐禪時,你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嚴格來說,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種狀態,而是心的原初本質,這是佛陀和六祖都體驗過的。『本心』、『本來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這些語彙都是形容心的絕對寧靜

 

  各位知道怎樣才能帶給身體休息,卻不知道怎樣才能帶給心靈休息。哪怕是躺在床上,各位的心仍然異常忙碌,哪怕是睡著,各位的心仍忙於做夢。你們的心總是處於激烈活動之中,這不是好事,各位應該學學怎樣放下思考的心、忙碌的心。想要超越我們的思考機能,我們必須堅定相信心的空性。能夠堅定相信心的絕對寧靜,我們就能達到清淨的本源狀態。」

 

 

13.不要對付虛妄

 

「道元禪師說過:『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哪怕你認為自己身處虛妄,你的清淨心卻依然存在。在你的虛妄之中體現清淨心,這就是修行。只要在虛妄中體現清淨心,虛妄就會消失。當你能說出『這是虛妄』這樣的話時,虛妄就會無地自容,自己走開。所以,『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不因虛妄而有所掛礙,就是修行,而即使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但這就是開悟。

 

  反過來說,如果你刻意要把虛妄趕走,虛妄只會更加賴著不走,而你的心為了對付它們,也會愈來愈忙碌。所以,只要對自己說:『哈!這只是虛妄。』不必被它閒擾,而只是冷眼旁觀,你就會擁有你的真心、平靜心,一旦你開始要對付虛妄,就會被捲入虛妄之中。」

 

 

14.不要刻意追求開悟

 

「因此,不管你是否獲得開悟,『只管打坐』就已足夠。如果你刻意追求開悟,就會給自己的心帶來很大的負擔。你的心將無法清明得足以如物之所如地觀物。如果你真的是看到了事物的實相,那你就會看到它們應有的樣子。一方面,我們應該追求開悟,因為那是事情的應然;另一方面,我們是肉身性的存在,想要獲得開悟極端困難,這是事情在當下的實然

 

  但如果我們開始打坐,我們本性中的這兩面都會被喚起,而我們也會同時從應然與實然這兩面來看事情。因為我們目前做得不夠好,所以會想要做得更好,但是當我們達到超越心的境界,就會同時超越事情的應然和實然。在本心的空性中,它們都是同樣一回事,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得到完全的從容自若。」

 

 

15.不要只逗留在意識的世界

 

「我們應該在沒有修行或開悟之處建立起修行的習慣如果我們是在有修行和開悟之處坐禪,就沒有機會讓自己獲得完全的平靜。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堅定相信自己的真實本性。我們的真實本性超出意識經驗之外,只有在意識經驗的範圍內,才會有修行與開悟,以及善與惡之分。但不管我們能否經驗到自己的本性,它都是超越意識地存在著,我們必須以本性作為修行的基礎

 

  宗教一般都是在意識的領域中發展自身:建立緊密的組織、蓋起漂亮的建築、創作出音樂、發展一套哲學等等,這些都是意識世界的宗教活動。但是,佛教強調的是非意識的世界,發展佛教最好的一種方式是坐禪——只管打坐,與此同時,也要對我們的真實本性堅信不疑。這個方式比看書或研究佛法的哲學要好得多。

 

  當然,研究哲學也有其必要,它可以增強你的信念。佛法的哲學極具包容性,而且十分合乎邏輯,所以佛法不僅僅只是佛教的哲學,也是有關生命自身的哲學。佛教教法的目的是要指出生命是超越意識的,是存在於我們清淨的本心之中

 

  所有的佛教修行都是為了鞏固這個真理,而不是為了宣傳佛教,不是為了讓佛教看起來神秘兮兮而吸引眾人。因此,在討論佛教時,我們應該使用最尋常、最普遍的方式,而不應透過玄奧的哲學思維來推廣我們的禪道

 

  在某些方面,佛教是很好辯的,但這只是因為身為佛教徒,我們必須防止別人對佛教做出神秘、玄奧的解釋。但哲學討論並不是了解佛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想成為地道的佛教徒,最好的方法是打坐我們能夠有一個場地聚在一起打坐,真是非常幸運的事。我希望各位對『只管打坐』的坐禪方法有堅定的信念。只管打坐,這就夠了。」

 

 

 菩薩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悅美眉 的頭像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