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也不要讓感情定義了我們!可以適時適地的扮演適當的角色,但是不要反過來被角色所侷限。其實,愛情也是讓我們發揮「創意」的遊戲場域,世界上沒有哪一對情侶會跟哪一對一模一樣,因為沒有哪兩個人可以跟另兩個人一模一樣。所以就當作是只有我們兩個參與的一場「遊戲」,規則只要我們兩個接受,可以運作就好。但不論再怎麼有創意,佛教徒是需要守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當然有時候事情不會總是行得通,這就需要調整。就像我曾經跟他說:「你沒有兌現你開的支票。」他回答:「那你就不應該叫我開支票,這樣我現在就不會有沒兌現的問題。」聽起來好像也是很有道理。
我的經驗是,只要我們本身有幽默感,感情中的荒謬,就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話一則,然後就讓它過。因為不管感情過不過,日子總要過。
1.計算心態:「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
《宗薩蔣揚欽哲粉絲》:「我們吵嘴的時候都會說:我為這個家付出了這麽多,可妳呢? 這表示我們一直在計算,試圖維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連最純潔的愛情也未能免俗,因為我們有自我,我們需要餵養自我。這讓我們無法專心的愛,無法心無旁騖的愛。我們和對方擁吻的時候手裡都拿著計算器。」
其實會有這種心態是因為我們認定自己現在對A的付出,就要從A那邊得到回報,所以資本主義才會在現代社會大行其道。其實所有的主義都是腦子呈現出來的,當代社會反應的是當代的人類主要傾向於哪種思想心態,所以才說要以人為本,不過當然,以人為本還是不夠的,而且走不出來,因為我們就會誤把「我」當作「人」,然後認為自己正在使用的身體就是「我」。所以其實最好要以空性為本,這是最沒有副作用的。如果有了這層基礎,那這輩子所使用的身體,就是我們這次穿的衣服。上次使用的身體,就是上次穿的衣服。所以,事情很有可能是我們上次穿完衣服沒有洗,衣服很髒,忘了洗。這次雖然換了衣服,但是清潔的習慣沒有改。所以其實換衣服沒有用,改清潔習慣才有用。
再舉另一個例子,上次我們不小心把咖啡潑到別人身上,把即將要去見個大客戶的他的衣服弄髒,而且因為匆匆要趕去面試,也因為還沒有工作收入,沒有錢給送洗費,別人自認倒楣,但是心有不甘,他知道跟我們硬討,也討不到什麼好處。哪天,他在社群媒體看到我們的臉書公開動態,知道我們在某知名公司受到表揚,還拿到績效獎金,這時候他就來私訊留言了。這時候,我們要嘛給送洗費,要嘛道歉,最好兩個都給。之前因為我們的習慣讓別人看了知道也從我們身上討不到什麼好處所以作罷,但是等到哪一天我們的處境變得比較好了,對方還是出現了。
所以N年後我們付給A的送洗費,其實是在付N年前我們漫不經心,可能害他沒給客戶好印象,損失一筆生意的代價,而這還是「重報輕受」,只要我們態度好,把對方想要的給他,就都沒事了。誰知道我們在無心之中,踩死了多少螞蟻?所以不要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認為是「投資」,都要有「回報」,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付「保護費」,保護自己的「安全」。不只是人身案全哦,還有心理安全,兩個都很重要。這樣想,心裡是不是就舒坦多了?身心舒暢了,就來一帖解藥吧!
解藥:我給出去的,就是我需要給的,不多不少剛剛好。
2.委屈心態:「我」這麼愛他,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對「我」?
我看唐啟陽老師說巨蟹座不高興會一忍、再忍、三忍,最後大爆發。唐老師還說如果你看到巨蟹非常誇張的樣子,那代表你太奇葩。因為其實我很慢熟,他平常就經常跟朋友相處,當我跟他一起去爬山的時候,如果還要再面對他的朋友,拿出social的一面,我覺得很累。所以第二次我跟他約單獨爬山、打坐,他說好,結果後來又跟朋友約時,我就火山爆發了。我在房間崩潰了半小時,一直哭(唐啟陽老師說巨蟹座很情緒化,所以我很需要禪修),我傳簡訊說:「我跟你約好要單獨去的,你明明就答應我了。我已經表達我的需求了,我覺得我的話不被尊重。」從此以後,我們要出去,他都會先問我:「你想要約其他人嗎?」我會說:「不要。」
這段經驗發生在分手期間,我覺得分手期間,我們兩個都特別做自己。因為都分手了,還有什麼好失去的?所以就真實的跟對方相處。不要怕失去,因為你怎麼知道失去現在的,下一次有什麼會讓我握在手裡?委屈代表的就是我們緊緊抓住現有的一切,委屈代表的就是我不相信我值得更好的,委屈代表的就是我沒有愛自己、做自己。而愛自己、做自己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搞清楚自己生命的大目標、大方向。絕對不是要緊緊地把一個栓在我們身邊,就算栓得住他的人,也栓不了他的心,是不是?所以與其把心思一股腦兒的全放在一個人身上,不如來研究、認識自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嘛,與其把錢全部丟到一個不可控的投資項目,不如研究新的投資項目:開發、認識自己。這樣我們就會覺得生活比較有樂趣,當我們覺得生活愈有樂趣,就愈少覺得委屈。蔡康永說過:人生這麼有趣,為什麼需要有意義?
2017年的時候,我會為了緊緊抓住跟對方相處的時間跟機會,沒進禪堂打禪七(但現在回頭看覺得那次沒去也是對的)。聖嚴師父說:「生命的目標,需要有一個大的方向,來作為自己永恆的歸宿。要把自己的所有,都希望能夠分享給其他的一切人,或者是一切眾生,同時繼續地發願,永遠無止盡地。能夠建立這樣的目標,人生呢不管是短或長,都是非常地有尊嚴的。」2020年,我想到:「如果他快死了,那我能對他起到最大的幫助,就是證悟成佛。」
《宗薩蔣揚欽哲粉絲》:「生起菩提心,並不單純只是對那些我們認為需要幫助的人生起憐憫之心而已;比起衷心希望救度眾生的願菩提心而言,關懷他人的福祉是一種比較低程度的悲心。引介真諦給予眾生,揭露並拆解纏縛他們的迷惑之網,或令他們由作繭自縛的自我局限中解放出來,難道還有比這更好的禮物嗎?在祈願令一切眾生解脫,以及希望提供街頭流浪兒童一頓熱飯之間,兩者根本無從比較。
想像喜馬拉雅山中的某個洞穴裏,有位瑜伽士在靜坐禪修。他日復一日地修持相對菩提心,然而在此同時,他周遭山村裏的嬰兒們正以可怕的速度因饑餓死亡。 這些嬰兒顯然需要迅速而實際的援助,可是這位瑜伽士依舊在他的山洞裏,思惟他多麼希望能引領所有的嬰兒、他們的父母親與一切有情眾生都證悟成佛。無論從世俗的角度看起來多麼怪誕,但這位山洞隱士遠比最終提供人道援助的國際組織更值得禮敬。為什麼?因為真誠且由衷地希望他人證悟成佛,是驚人地困難;只是提供食物、藥品與教育,則容易得多。不理解證悟真正價值的人,很難接受這種看法。
寂天在《入菩薩行》第一品中指出: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是父親或是母親,或者還有誰有這樣饒益眾生的心呢?是欲天還是諸仙,難道修四無量的梵天發得起這種願心嗎?)
解救身體的病苦是一種世間行,而且只能短暫地解除痛苦;籌畫一切眾生的解脫,則是永久解決所有痛苦的方案。相對於僅給予我們短暫喘息的人,我們對那些希望永遠除去我們所有痛苦的人,難道不應該更加感謝嗎?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都未能覺察這兩者的不同,因為我們從未誠摯地希望他人達到證悟。【節錄自 前行指導《不是為了快樂》9:生起菩提心】」
蔡康永說過:如果你沒有目標,就會覺得委屈,如果你有目標,你就會把那當作是邁向目標需要去跨過的一個檻。所以,來一帖解藥吧!
解藥:我老早已經有個很大的生命目標,作為永恆的歸宿。
3.嫌棄心態:他的缺點這麼多,怎麼配得上「我」?
不要嫌棄另一伴,我在《宗薩蔣揚欽哲粉絲》讀到:「問:如果成佛以後,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救度衆生,為什麽很多的大菩薩卻不願成佛呢?
答:不!他們並不是因爲有意保留疑惑、煩惱以致不能成就。佛因智慧故,不住輪回;因慈悲故,不住涅盤。菩薩並非有意要留下一些煩惱不去除而輪回;菩薩之所以輪回,是要以救度衆生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清除最後的那些煩惱。」所以利他極大化,其實代表的是自利極大化!所以說不定別人就是用他們自身的狀況來「報答」我們,而不懂詮釋時,或者是還沒找到正確的詮釋角度時,我們就會很委屈,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覺得對方就是存心讓我們不高興、跟我們過不去。殊不知,其實這些都是恩典。
還有常常想到他快死了,這會增加我改變跟修行的動機,我覺得對我來說是正向的改變。《宗薩蔣揚欽哲粉絲》:「 比如說,你明天與朋友道別的時候,你或許能在片刻中想到,可能這就是最後一面了,或許我再也不能見到他了。當然你不需要這樣告訴他,省的他打你一頓。我可以給你十億個理由為什麼你無法再見到他。
當我們這樣講,別人會覺得這很悲觀,很陰暗,很消沉。但是如寂天師所說,如果斷一指能救自己一命的話,我們都不會介意失去一個手指。幾天數月的陰暗和消沉如果能將我們從無盡的幻像中拯救出來的話,還是值得的。」考慮感情不要去考慮很遙遠的未來,未來都是虛幻的。要想:「當下這一刻,我會怎麼做決定?」臣服於當下,才比較容易問心無愧,這也代表接納當下的自己程度就是如此。所以每一段感情都沒有去想說要跟對方交往「很久」,既然每段感情都轉瞬即逝,我們就比較容易提起「珍惜」對方的心,因為我們知道:早晚都要分別。
所以可以嘗試問自己說:「如果我今天就要死了,我要不要提分手?」然後感受一下自己內心的答案。我都會一再地問對方:「你愛我嗎?」這麼做不是要他證明什麼,因為我們都是一體,我們一定都很愛對方,所以這麼做是要提醒他「他的確愛我」這件事情。所以要知道,表面上對我們「不好」的人,要嘛把他想成慈悲的人,因為這是他們愛我的方式。要嘛把他想成可憐的人,因為他不知道他其實很愛我。這樣我們就不會生氣了,因為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福德是福報,沒了再培養就好。「功德」那可是「智慧」的資糧,特別、特別珍貴呀!
夏威夷療法零極限的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交往的時候可以每天說,這就是很美好的一件事啊!哪怕最後這段吹了,但在過程對於雙方來說都很加分,那這段感情就有起到他的功能,就功成身退了!我現在對分手跟死亡的解讀是:保護費付清了。付清絕對是讓我們輕鬆的好事呀!所以其實覺得藝人小鬼能這麼年輕的死去也是很幸福!恭喜他往生佛國淨土!
我在《法鼓山》的臉書專頁讀到:「 有一位老師在課堂上問:如果我有500元,一生中共支出了400元,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還剩下多少錢?學生迫不及待地回答:100元。老師進一步解說:你可能會這麼想。但更深一層的真理是——我擁有400元。因為到最後,你所擁有的一切,就是你曾經付出過的。如同亨利‧梭羅的名言:『一個人富有的程度,在於他能夠如何無所有而活。』」 跟誰交往就代表我們跟對方有緣,那就把對方當作是來度我們的菩薩,是我們的修行的墊腳石,經常這樣想,收穫最大的人其實是自己啊!
解藥:感謝他還活著、還有一口呼吸在,感恩我們的相識、相遇,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
4.傲慢心態:憑什麼要「我」改變?
一個人,是他所有的習慣的綜合體。所以我們跟一個人相處,其實也就是跟他的習慣相處,言下之意,挑伴侶,其實就是在挑習慣。委屈自己也是一種習慣「心態」,但是習慣是可以改的。兩個人要「在一起」相處,其中勢必有一方要改。所以當我們在考慮要不要繼續交往下去,其實考慮的是:「我還要跟這個習慣繼續相處下去嗎?」比方說對方有抽菸的習慣,而我有不抽菸的習慣。那我願意接受、包容對方的習慣嗎?習慣不同的時候,雙方願意接受,然後繼續交往下去嗎?誰願意改變?
所以溝通、「好好說話」很重要,通常我們都是希望對方開心的,但是開心有很多種方法,有時候分手是讓兩個人「開心」的方式。我經常覺得: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最重要的,遠比兩個相互委屈無法伸展的人要綁在一起還重要許多。所以不要覺得分手就是一段感情「失敗」了,水熱的時候會變成水蒸氣,然後冷的時候會變成冰塊,可是你不會看著冰塊覺得「這樣的水好失敗」吧?因為其實就只是換個形式而已。最重要的思考方向還是:「怎麼做才是自利又利他?」因為交往就是兩個人相處時的成長,大於一個人單獨的成長。
既然大家已經知道「證悟」的重要性了,宗薩欽哲仁波切說:「當你有愈少習氣,就愈有機會見性。」還有艾克哈特托勒也說過有伴侶比較容易修行,當然,就算單身,我們還是「一體」。而有另一伴比較好修行的原因是我們很容易透過伴侶這面鏡子照到我們自己,覺察自己。不過這完全是要看一個人本身願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習慣,還是總是要求別人來改變。我也聽過有人已經離過兩次婚,仍然超級大男人,然後不明白為什麼他的第三段婚姻告吹,被未婚妻拒絕。
第一次跟他交往時,我自大到不想要聽他說什麼,只想要他照著我說的做,滿足我個人的需求。最後我們就吹了,因為他說:「交往我需要犧牲太多了。」因為都是他要改。這次復合因為我已經發了要證悟成佛的願,所以我開始願意試著去聽他的語言,然後看我能給他什麼幫助。像前天他彈吉他唱阿彌陀佛給朋友聽,有人講髒話,他覺得這樣不好,就沒唱了。後來我跟那個講髒話的人的女朋友說,女朋友跟他講說有人可能會在意唱宗教歌時他罵髒話,他就跟我男友道歉。我男友就來問我是不是跟他覺得女友說?他覺得收到人家的道歉特別不好意思,他說他覺得沒有關係(如果「真的」沒有關係的話,你吉他幹嘛停下來)。以前我會覺得我的感受跟我的想法比較重要,這次我說:「我可以說我的想法嗎?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他尊重其他人的文化,我們其實是在幫助他成為一個更討喜、受歡迎的朋友。」男友就OK了。
還有他說他死後要去濕婆神的淨土時,我會覺察到我心理的抗拒,所以他是在磨掉我身為佛教徒的自我中心。所以每一段感情都有當下需要發生的功能,真的不要去想「永遠」或要有什麼「結果」。
其實「自大」的壞處之一就是減少我們利他的機會,因為「自大」會讓我們把耳朵關起來,這樣怎麼去聆聽他人呢?所以我現在是慢慢的把耳朵打開。我說「慢慢」是因為當我情緒上來的時候,我完全沒心思聽他說任何話,直接大聲的用「慈心」蓋過他說話的聲音,然後很快地掛電話。慈心的內容就是:「願我/一切眾生/OOO,無敵意、無危險,遠離身體上的痛苦,遠離精神上的痛苦,健康、幸福、快樂。」這是我們每天道晚安的儀式,他想睡的時候,就會說:「我們來做慈心吧。」吵架那天,我們兩個都不高興,他在電話那頭問我:「所以妳到底有沒有打算要做慈心?」我想到他一睡可能隔天不一定醒得來,所以我就還是把慈心念了三遍給他。然後掛電話,我覺得能在情緒上頭還完成這些事情,真的很值得為自己鼓掌! 還有我終於開始學習如何「吵架」,而不是如何「避免爭吵」。隔天我們和好以後,我還跟他說:「你昨天那樣說真是把我惹毛。」他說:「我知道。」
解藥:我允許我表達真實的自己,也老早已經做到!
5.連體嬰心態:既然他跟「我」交往了,那當然什麼都要跟「我」一起啊!
當我跟他在上一站相處時,中間一度我們分手,他表示分手後比較開心,然後也不想再復合、進入一段感情。我雖然捨不得他,可是上一站已經沒有我想嘗試的事了,而從六月跟他分手後,我就想去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重新開始。所以當我告別上一站時,我就覺得跟他永別了。因為他不想復合,然後我也愛自己,順著自己的心往下一站前進。然後我們又復合了,可是因為經過中間的分手,我們兩個都不同了。而且我對於自利是更堅定的,所以遠距離是讓我們兩個開心的方式。距離就是美啊!《宗薩蔣揚欽哲粉絲》:「自由,要給予對方空間和自由。這其實很重要。即使你擁有一段真正不錯的關系,我也會建議你每天至少離開你的丈夫、妻子或男女朋友一小時的時間,不講話,不發短信,不溝通,什麽都不做。我想這會有幫助。」
我在臉書文章讀到:「心誠念佛 電殛生還
據台灣聯合報及自由時報於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十一月二十七日報導,台北市佑昌企業公司的一輛水泥灌漿車,由工人彭賢堡操縱輸送泥漿伸展臂時,不慎將高壓電線觸斷,彭當場彼電殛身亡(一萬一千伏特的高壓電力)。而當時在現場的工人林萬力和該公司老板娘林姿慧聽見彭賢堡一聲慘叫,立即繞到水泥送漿車後,急欲設法搶救他,可是也被一萬一千伏特的高壓電吸去,殛昏!一剎那失去知覺倒地,而老板娘四肢及臉部都被擊成重傷,嚴重內出血,昏迷在地。十分奇怪林萬力本人卻很快蘇醒,神智清醒,全身毫無受傷,並能吁請附近民眾呼叫救護車來,將林姿慧和當時騎機車路過該地,被掉落電線擊傷的女騎士方秋送到馬偕醫院急教。為何同為血肉之軀的林萬力能抵擋一萬一千伏特的電力?能在災劫降臨之際,化險為夷?記者為此作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原來這位住在中和市圓通路三六七巷二十弄二十五號的唯一生還者(獲悉林姿慧已於冬至夜過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終年吃素,廣行善事。當林萬力和老板娘欲設法搭救彭賢堡時,他心中虔誠且急切地稱念“阿彌陀佛”聖號,電流竟奇跡般被截斷而死裡逃生。今引報端結語以為明鑒:
心中有佛,能敵一萬一千伏特
日日長素,彌陀化解及身災禍
(轉載)」
老闆娘死了,老闆生還,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就算同為夫妻,還是各人造業各人消。佛陀成佛了,他太太耶書陀羅在那一世只有證阿羅漢果。所以要尊重每個人的速度,不管對方與我們的關係為何。要有耐性,不要趕鴨子上架,不要揠苗助長!在「根」上來說,我們都是一體,所以既然本是同根生,那又相煎何太急?
解藥:我尊重他的個體性,同時我也清楚知道他是無所不在的一體,不專屬於我個人。
談感情其實是很「寂寞」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還是要回頭做自己,因為當我們抬頭挺胸做自己,人的模仿速度很快,對方也會馬上現學現賣。當他跟我說看法時,我會問:「為什麼?」現在他也開始問我為什麼。然後有時候我會跟他說:「說對不起。」他也會學起來跟我說。我就可以換位思考,覺察當我那樣對他時,他的感覺與感受。以前都是我瘋狂問問題,問久了,他也開始問我了。我覺得問很好啊,因為問代表關心還有好奇。
在大目標是證悟成佛的前提下,我現在覺得一段優質的感情是我們願意為了對方改變的感情。但是要改變多少,則是取決於自己的開化程度。因為改變就是彈性跟可塑性。如果一段感情能讓兩個人都大躍進,那是最好的!可喜可賀!
我們對於改變的「抗拒」,其實就來自於我們信仰那個「堅固的我」,因為我們不知道,把「我」挪開,其實才真正開始體驗到「自由」!
全從灰姑娘變身開始!華特迪士尼動畫師:「回味無窮的瞬間,動畫與觀賞者之間相互連結!」|拆解經典電影|Vogue Taiwan
最近看劇對於大略猜得到的台詞、劇情覺得有點乏味了,就開始關注起人物的妝以及服裝。談感情其實也是在採訪人,然後切換觀點。《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這本書裡,作者(好萊塢導演)就有說他定期會跟不同領域的人一起吃飯,而且還會不惜花好多的時間去約超難約的人,就為了跟他見面聊天。閱讀當時還是好幾年前,我很不理解,現在就覺得各行各業的佼佼人才,其實都在用各種方法維持他想法的靈活與彈性。聽說比爾蓋子是愈抗拒的領域的書,愈要去讀。這也是一種方式。所以重點真的不是我們過生活的方式,而是我們的動機啊!談感情也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去談感情,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這些都能夠讓我們再活得相對深入、有重心一點。如此一來,長此以往,不管我們談不談感情,內心都可以多一分豁達啊。只有當我們不談感情也可以很豁達時,談感情才有做自己的本錢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