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年12月,攝於台南奇美博物館。


 

  這篇一開始,我想分享艾老大的一段話,不只因為第一段的最後一行可以為這篇文章的標題破題,更因為艾老大對我們無意識想要強調有形世界身分時,會表現出來的型態有非常詳細的列舉,我個人覺得非常實用,我們時時可以用來檢視自己是不是落入這些思考、想法與行為。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P.240:「每當放下重視有形世界身分認同的需求時,內在空間就會升起。那個需求來自小我,不是真正的需求。我們已經簡短談過這一點。每當捨棄一些這樣的行為模式時,內在空間就出現了。你成為比較真實的你,對小我來說,這看起來好像是你失去了自己,實際上卻是相反。耶穌已經教導我們,你必須先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每當你能夠放下這些模式的一種,你對自己在有形世界層次中的樣貌就少一份重視,而你那超越形相的的真實就會更完整地出現你變少了,因為這樣你就可以成為更多


 

  人們無意識地試圖強調他們有形世界身分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你夠警覺的話,可以覺察到自己內在的這些無意識的模式:(作者沒有條列式,數字是我自己加的,我認為這樣看起來比較簡潔有力)


 

1.要求別人認可自己的功勞,如果沒有就會生氣或難過;

 

2.經由訴說自己的問題、生病的經過,或是裝腔作勢,以得到關注;

 

3.在別人還沒問你之前就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對事情一點幫助也沒有;

 

4.關心別人怎麼看你,比關心別人多,也就是說,利用別人做為你小我的反映,或是提高小我;

 

5.試圖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擁有的東西、知識、好看的外表、地位、體能優勢等,好讓人另眼看待;

 

6.經由對人或事的憤怒反應讓小我暫時膨脹;

 

7.覺得事情都是衝著你來的,因而感覺被侵犯;

 

8.以無用的心理或口頭抱怨證明你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

 

9.想要被關注,或是想要看起來很重要。


 

  當你覺察到自己內在有這樣的模式,我建議你做個實驗。看看當你放下那個模式時,你的感覺是什麼,會發生什麼事。就只是放下它,然後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另外一個產生意識的方式是,不在形相的層次強化自己的身分當你不再重視形相認同時,試著發掘那經由你而流入世界的巨大力量。」


 

  12月23日因為我在金石堂網路書店抽到很多電子禮券,這些禮券1月6日就過期,我希望有需要的人可以把這些禮券用掉,因此大肆在社交平台分享、張貼【限時限量】金石堂Ecoupon 索取的資訊。


 

  這些社交平台當然也包含Line,然後我就發現2016年12月28日,將近一年前,我就被某個朋友預告性的刪除line,當時我以為我們只是在開玩笑,沒想到他是來真的。這時我才終於明白為什麼他不回我簡訊,也不回我電話。至於我為什麼會傳簡訊跟打電話給他?因為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們「絕交」的事實。


 

  然後我就覺得,發生這種事情,代表要維持我們的友誼太吃力了,我相信生命是友善的,所以我就認為這是個絕佳的除舊布新的因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也適用於友誼。雖然一個朋友的流失,等於某些資源的流失,但這次我選擇接納艾老大的建議:「就只是放下它,然後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雖然我用這個觀念疏導自己,但一開始明白我們絕交的事實,我還是感到很震撼,而且身邊的朋友當下沒有能力跟我深聊這件事情,所以一開始其實很難釋懷。


 

  藉著這顆在我生命投下的震撼彈,想跟大家分享《活出當下的平靜》P.52的這首詩《The Shock 震撼》


 

There are so many ways to feel dissatisfied

有那麼多的方式可以感到不滿

 

so many different needs to meet

那麼多的不同需求要滿足

 

so many goals to keep striving toward

那麼多的目標要持續努力

 

so many problems to try to fix

那麼多的問題要設法解決

 

so much of the past you wish you could change

那麼多的過去但願能夠改變

 

so many fears about the future.

那麼多的恐懼攸關未來


 

No wonder you feel overwhelmed

難怪你感到壓力重重

 

like a traveler carrying too many bags

就像扛著太多袋子的旅人

 

with too many paths to choose from

有太多的路徑要抉擇

 

who has to keep stopping to rest

必須不斷停下來休息

 

until he can’t go on, and collapses.

直到無法繼續前進、累倒為止


 

How could you ever be happy?

你怎麼可能快樂過

 

Life’s too demanding and complicated.

生命太過需索無度、錯綜複雜


 

But then ── the shock of an illness or an accident.

然後 ── 生病或意外帶來的震撼

 

Death creeps behind you and swipes you hard across your back

死亡匍匐在後方,大力襲擊劃過你的背

 

awakening you from your torpor.

將你從死氣沉沉中喚醒

 

Suddenly the fog dissolves

忽然,霧氣消散

 

and you can see the narrow ledge you’re walking

你可以看見自己走在狹窄的暗礁上

 

── the one you’ve always been walking ──

── 你始終漫步的那一條 ──

 

between life and death.

介於生與死之間


 

And now it’s all so simple and makes perfect sense ──

而現在,一切是那麼的簡單,完全言之成理 ──

 

life is temporary and fragile, precious beyond measure,

生命短暫而脆弱,珍貴到不可估量

 

and life contains nothing except this present moment

生命一無所有,除了當下片刻

 

this beautiful bright river of experience.

這條優美明亮的經驗之河


 

And suddenly those needs stop niggling at you

然後突然間,那些需求停止煩擾你

 

the guilt and fear stop gnawing

罪咎和恐懼停止吞噬

 

the phantoms of the past can’t scare you anymore

過去的魅影再也無法嚇唬你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or to be afraid of.

沒有什麼好擔心或害怕


 

Everything obliterated

一切消毀忘卻

 

but the glory of this moment

除了這個片刻的榮光

 

and the grandeur of the world itself.

以及世界本身的壯麗

 

And you know that this is all there is

而你知道,這是存在的一切

 

that this is where fulfillment lies

這是圓滿俱足棲息的地方

 

and everything else is only a shadow play of the mind.

其他一切,都不過是心靈的暗影戲


 

  昨天我跟恩師分享我最近的心情:「我的矛盾是,對很多事情都不滿足,但又覺得沒什麼好抱怨的。以前卡在無法接納現況,現在是接納現況,然後想找因應之道。


 

  就像以前我跟別人價值觀不同,我就會跟她/他辯,努力想要贏得別人的認同。其實這就是很難接受別人跟我不一樣,然後我是對的,他是錯的。現在是我知道我們不同,我不想要把她拉過來,也不想要被她拉過去,但是我知道我不滿意,所以我想找一些其他的出路,不要浪費我跟她彼此的時間,比較偏向這樣。


 

  還是有被某個人理解的渴望,然後覺得她們都不懂我的這種感覺。但這也不是她們的錯,只是我們彼此現階段的程度就是如此。只是我也必須重視自己的需求,我知道我有


 

  現在常常覺得我成長到原本很多可以滿足我的東西,都不太滿足得了我了。有一種我長到住不下的感覺,我也還在適應這樣的自己,然後找應對之道,也許真的是神聖的不滿足,我不知道。」因此看到詩的前兩段,我心有戚戚焉。


 

  我還有跟恩師說:「今年暑假我閉關49天(默照49),我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在生活中應用起來很強大。就是要讓自己像鏡子一樣,如果鏡子一直鎖定要照某樣東西,它就照不到另一樣。因為鎖定就是一種攀緣、執著。


 

  我認為自己以前很執著的要抓住某些東西,真的很小看、壓抑了自己的其他潛力。所以我認為放開原本的鎖定,就是允許自己有其他的可能性我可以用鏡子照別的人,照別的領域,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開創如果我就這樣死掉的話,我覺得自己活得太狹隘了,所以從佛法的觀念,在生活中應用以後,心胸漸漸的開闊了。」


 

  因此詩裡那句「你可以看見自己走在狹窄的暗礁上完全正中我的下懷。對我來說,捨下不僅代表失去,更代表重視自己的需求


 

  能量超越言語,很奇妙的一件事情,之前我在內心默默的對一個朋友有敵意,後來我又在內心默默的發現我對他的敵意在不知不覺中消融了一些。等我發現我對他的態度漸趨友善以後,他就浮出水面,在我的臉書動態上按讚。


 

  同樣的,在我實際運用肯定句練習,漸漸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後,開始有朋友會找我,跟我聊內心的事情。他們以前也認識我啊,但是都不會找我、跟我說,這件事情是在我可以面對、接納自己的黑暗面、負面情緒,才開始發生的。


 

  雖然每次對別人起到了幫助的作用,會覺得自己真的有貢獻,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具有功用的。但是我也會用下面這段話提醒自己,不要把「需要別人需要我」的需求當作自己生命的意義,然後再把重心轉向自己。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P.248:「如果你沒有覺察到你的本體,那麼你就只能在作為〈doing〉和未來的向度中尋求意義,也就是說,在時間的向度中尋找。無論你找到的是何種意義和滿足,最終都會瓦解,或是變成一種謊言,同時一定會被時間摧毀。在那個層次找到的任何意義,都只是相對的、短暫的真實


 

  例如,如果養育孩子為你的生命帶來意義,那麼當他們不需要你,甚至不聽你話的時候,你的意義會變成怎樣?如果幫助他人為你的生命帶來意義,你就得期望別人始終比你差,如此生命才會持續有意義,同時你才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如果出類拔萃的慾望,或是在某種活動上的成功會為你帶來意義,那麼你無法獲勝,或是你致勝的運氣有一天到了盡頭〈總會有的〉,那又如何?到時候你就必須仰仗你的想像力或記憶來尋找意義而想像力和記憶都無法為生命帶來滿足。無論在哪個領域,所謂「有成就」,都是要在其他成千上萬人都「沒有成就」的情況下,才會顯得有意義。所以你需要別人的失敗,才能讓你的生命有意義


 

  我並不是說幫助他人、照顧小孩,或是在各個領域中追求卓越,都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他們外在目的很重要的一部份。但是,如果純粹只有外在目的,那它始終是相對的、不穩定的,而且無常的。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參與這些活動,而是說,你應該讓這些活動與你的內在目的、主要目的連結如此一來,更深層的意義才會流入你所做的事情當中。」


 

  很感謝網友在PTT版上分享這一段,幫助我省了很多時間打這麼多字。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P.249:「如果你的生活無法與主要目的一致,那麼,無論你追求的目的是什麼,即使是在地球上創造天堂,都會是出於小我,或是被時間摧毀。這種情況遲早會導致某種痛苦。如果你忽視內在目的,無論你做什麼,即使看起來跟靈性有關,小我都會乘虛而入,干涉你做事情的方式所以最終,你做事的方式會敗壞你的目的。常言道:『地獄之路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就指出了這個真理。換言之,你的目標或行動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它們是出於何種意識狀態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一個新的實相、一個新世界奠基。一旦基礎奠定了,你的外在目的就會滿載靈性力量,因為你的目標和意圖都會與宇宙進化的脈動一致。」


 

  這就是我12月18日跟朋友分享的,善良的動機只有個人知道,是無法檢證的。假設小明給遊民兩百元買食物果腹,就「延續了他人生命」的標準,這個把錢布施給遊民的行為是善良的。但是有沒有可能,小明希望持續資助這名遊民,是希望遊民幫助他販毒?如果他一開始具有這種動機,那麼雖然小明延續了遊民的生命,但是他的動機並不善良。


 

  我沒有要懷疑所有的善心人士,我只是想要表達,動機無法透過外顯行為100%確認。所以我認為身為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有立意良善的動機。雖然善良不等於不會犯錯,但我相信即使反錯,本著立意良善的動機,反省與改過也是會自然發生的過程。


 

  在分享艾老大上面這段文字中,我覺得邏輯跟我分享給朋友的話很像。艾老大想表達的是,無論我們有什麼目標跟行為,意識狀態最重要。我想表達的是,無論有什麼行為,動機最重要。而動機就需要意識狀態才有能力覺察到,有時候我們懷著不善良的動機,但那是一種習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


 

  上面的分享,艾老大有提到:「完成你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一個新的實相、一個新世界奠基。」那什麼是我們的主要目的?


 

  《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P.244:「你的內在目的是覺醒,就是這麼簡單。這個目的對地球上所有人來說都是一樣的,因為它就是人類的目的你的內在目的,是整體目的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謂整體,包括宇宙及其萌生中的智性。你的外在目的會隨時間改變,也會因人而有很大的差異。找到你的內在目的,並且和它和諧一致的生活,是你成就外在目的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它也是真正成功的基礎。當然,就算沒有這個一致性,你仍然可以經由努力、奮鬥、決心、下苦功或是使詐而有所成就,但是,在這些努力當中卻沒有喜悅可言,而且無可避免地,它會以某種形式的受苦做為結束。」


 

  「找到你的內在目的,並且和它和諧一致的生活,是你成就外在目的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它也是真正成功的基礎。」這句話讓我想到《聖嚴師父的金錢觀》:「聖嚴法師讀完碩士學位,由於經費無著,準備收拾行囊回國,當他向論文指導教授坂本幸男報告這件事時,坂本博士告訴他:「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聖嚴法師說:「這種鼓勵,正是我當時最需要的,比答應給我金錢的支援更有用。」


 

  有一句話叫作「夠胡奏嘛愛夠霸逗」(台語,意思:顧佛祖也要顧肚子),但是希望餘生可以投入「好好學佛」這件事的我,經常提醒自己:「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證嚴法師說故事】夫妻求子

 

 


 

  響應艾老大對人類生存主要目的的著墨,我想分享我12月17日在粉絲專頁分享的動態,我個人很喜歡,內容如下。


 

【人類生存的目的】

  雖然我皈依聖嚴法師,但是我昨晚還是去參加慈濟的歲末祝福。就我有記憶以來,每一次參加歲末祝福,我都會流淚,所以我喜歡重溫那種氛圍與感覺。


 

  昨天最大的收穫是,看著慈濟人出動,上觀音山把堆積如山,兩個人天天來回撿,可能要撿八年的垃圾撿乾淨。


 

  使我聯想到《追蹤師:草原狼導師》P.119裡,雷電草原狼向祖父解釋的話:「人是造物者和天地萬物的工具,人可以完成大自然需要花數年時間才辦得到的事,人屬於大地,而大地也屬於人,因此不是只拿大地的東西而沒有任何回報,就像你所看到的,這座森林、這片大地曾經為我付出,所以我也回過頭來幫助它活得更好。人對天地萬物的生存也很重要,因為大自然可以靠著人類的幫助而長得更強壯,風雨難道沒有幫助修剪樹木嗎?動物難道不獵食植物和其他動物嗎?植物一族難道不用靠陽光、土壤和水活下去嗎?我們必須靠著彼此才能生存,但這人與自然之間必須保持平衡與和諧,這座森林就是達到了這個平衡,它是人類生存目的的極致表現。」


 

  《追蹤師:草原狼導師》P.122,雷電草原狼繼續說:「最後還有一件事你必須知道,當我們拿走大自然某樣東西時,它的靈魂並沒有死,而是成為我們身體與靈魂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透過正確方法取得它,就不會有死亡這回事,只有當我們貪婪地對大地造成破壞時,才會導致無意義的死亡。你是自然法則的一部分,你屬於大地,就像你是這棵老樹的一部分,這棵老樹也是你的一部分,大自然可以沒有我們而存在,但它可能會生存得更費力。記住,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一個超越自我的崇高目的,我們是大地的看護者。」


 

  這兩段話對當時躺在床上養病的我來說很重要,我找到了生存的意義。尤其媒體經常播一些人類如何破壞大自然,造成生態浩劫的影片,雖然拍攝者力意良好,但有時候不免思考:「如果人類只會帶來破壞,是不是人類不要存在比較好?我活著是不是只會消耗自然資源,造成破壞?」


 

  慈濟的影片,就是上面這兩段話最好的見證。人類可以破壞,但是只要我們發心改過,我們也可以成為大地的守護者,使自然能夠欣欣向榮!


 

  讀完《追蹤師:草原狼導師》這兩段話的後續,就是我12月19日回家以後,去附近的自助餐用餐已經都自備餐盤、碗筷,還有今天去清新幫姐姐買飲料也自備保溫杯(可以減一元)。環保不再只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我生存的意義跟目的,這是平凡的我可以為地球做的。


 

  沒事可以看看佛典故事,很精彩,又可以為生活帶來正面影響。佛教有很多故事,對我來說是很正面的消遣跟娛樂。雖然還沒成佛,但至少可以看看我們還可以往哪個方面成長自我?


 

  感謝喜娘引領我去法鼓山,幫助我踏上學佛的康莊大道。我也才因而認識了推薦我《追蹤師:草原狼導師的梵唄王子,很感恩他推薦我這本書。

 

 

  因此我是非常鼓勵人們作出改變的,我跟朋友說:「你只要在平常一直SAY NO的時候,說一次YES看看就好了。重點不是後面發生了什麼,而是從NO變成YES,改變答案的本身,就是目的了。」


 

  有一句俗語說:「一步錯,步步錯。」這句話可以有另一種解讀:「一步對,步步對。」所以想想蝴蝶效應,就可以知道我們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以對地球造成不可思議的影響。一起響應環保,加入大地守護者的行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悅美眉 的頭像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