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在黃石公園的員工宿舍穿著員工制服(可以看到打響的制服褲和圍裙下襬)執行<<這輩子,只能這樣嗎?>>P.161提到的活動「地上的一條線」的實景,剛好跟跨年很應景,也特別具有「跨越恐懼」的劃時代意義。(地上的線其實是打響用來量腰圍的布尺哦,因為在美國要隨時掌握自己的胖態啊。)

 

 

↑「地上的一條線」活動內容。剛開始跨線的時候好像有點「想要認真改變」的效果,但是時間久了,效果就跟灰姑娘的午夜十二點一樣,魔力就消失了。

 

 

  <<流浪者之歌>>P.155:「事實上,以語言表達或思維的一切都只能是片面的,只是半個真理而已,它們都缺乏完備、圓融與統一。」<<一個新世界>>P.87:「真理可以用文字描述嗎?可以,不過這些文字當然不是真理本身,文字只能指向真理。」


 

  雖然文字是打響寫下的,但文字充其量只是記憶。<<奧修談勇氣>>P.78:「例如你看某人走在路上,你只記得那張臉孔,卻想不起對方的姓名,如果你是你的記憶,那你應該記得名字才對,可是你說:『我認得他的長相,但想不起他叫什麼。』於是你開始在記憶庫裡搜尋,你進到你的記憶庫裡東翻西找,忽然間那個名字跳出來,你說:『沒錯,這就是他的名字。』記憶是你過往的記錄器,你是那個在記憶庫裡搜尋的人,你不是記憶庫本身。」


 

  記憶不是我,文字也不是我。因為如果文字是「我」的話,我怎麼會忘記我寫了什麼呢?如果文字就是我的話,我怎麼會忘記我自己是誰呢?


 

  這就是為什麼,打響現在看到兩年前寫的文章會哭了(如果一直記得自己寫什麼的話,怎麼哭得出來呢?)難怪我愛人許文龍在<<零與無限大>>P.29 說:「要接受自然的偉大,人真的要謙卑。人是受到自然支配的一部份,不要有『我是整個世界』這種驕傲的想法。在自然裡,思想會很超脫,層次也會比較高,不然每天就會停留在繁瑣小事,無法脫身。很多事退一步來看,就沒有爭執的必要了。」兩年前,在菲律賓長灘島海浪的沖刷中,打響有了以下思想超脫的感受(可以確定的是,沒有海的加持,打響絕對寫不出這篇文章)。


 

 文章內容


 

在菲律賓讓我最有感覺、最平靜的活動不是在長灘島玩parasailing、玩helmet diving,不是浮潛,而是......一個人踏浪。

 

上周末去長灘島,旅伴說有颱風形成。

最後回馬尼拉時,我還是不知道颱風到底有沒有去菲律賓玩。

我知道的是......星期六踏浪的時候,浪頗大!

(旅伴說他上次去長灘島,浪很平靜)

事實上,我覺得這是安排好的,因為如果海面很平靜的話,我又如何有以下的領悟呢?

 

我很享受也很珍惜跟海相處的時間,讓我很舒服。

因為注意每個潮來潮往,所以每一刻都活在當下,根本沒有絲毫分神的片刻。

長灘島的大浪真的帶給我很多對生命的領悟。

(不敢說體悟,因為只知道道理,還未實踐。)

 

踏浪中,我悟道:

海浪就像一道道的生命習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生命的結束,都不會停止。

習題可能來自友情、家庭、愛情、婚姻。

 

面對無法抵擋的大浪來襲,我必須尋找面對的適當方法,不然會被淹沒、嗆到。

 

一開始,遇見浪來,我都奮力一跳,但跳久了,腳會痠。

但若是不跳,固定在那,下場肯定是被海浪淹沒。

『面對生命習題,若總是很奮力、搏鬥面對,久了,會很疲憊。

但若是僵住,不改變,一定會被生命習題困住。』

 

若是沒看見浪,也肯定被浪淹沒。

『如果罩子沒放亮點,發現生命習題即將來臨,習題來臨時,會措手不及。』

 

若是倔強的堅持正面「睜大眼」迎接大浪,就等著被淹沒,外加眼睛喝鹽水吧。

若正面「閉眼」迎向大浪,雖然眼睛沒喝到鹽水,但也等著被淹沒吧。

『如果硬要正面跟生命習題單挑,不管睜一隻眼還是閉一隻眼,都等著吃鱉吧。』

 

到底如何迎接海浪才是最輕鬆的呢?

根據我在長灘島的實驗,答案是:

1.注意浪即將來臨。

2.身體放輕鬆,腳懸空,不死貼在地面。

 

結果發現自己完美的跟隨大浪載浮載沉(英文叫做go with the flow),而且還在海浪上露出一顆頭!

『對我來說,露出一顆頭代表輕鬆面對生命習題,還游刃有餘。』

 

結論: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Go with the flow,不但可以溫柔、完美的面對生命習題,還能游刃有餘。(露出一顆頭)

此外,go with the flow的好處是:大浪會自動帶你到新的地方,絕對不會讓你停留在原

地。


 

若是自己僵在原地,不但會被淹沒,還要自己尋找新的去向,還要用雙腳前進。

所以被浪帶著走,多方便阿!

 

為什麼這篇文章題目叫做「一粒沙」,而非踏浪?

因為接下來的重頭戲是「沙」攤。

 

海邊的岩石長期被浪拍打,一定會形成特殊的形狀。

沙灘雖然也被浪拍打,但任其如何拍打,退潮後,太陽出來,也許沙的位置變換了。

但沙,依然是沙,沒有變形。

 

雖然曾受海浪的影響,但當海浪褪去,他,依然是他自己,沒有變形。

如老子所言:「柔能勝剛強,曖曖內含光。」

岩石的堅硬,奠定他注定被塑造的命運。

因此愈柔軟,愈能做自己,自由發展的空間愈大。

 

但願我能像一粒沙,跟隨大浪(生命習題)載浮載沉。

當海浪褪去後,我依然是,沒有變形的,我自己。


 

全文完,打響寫於2013年9月27日。


 

  為什麼要分享這篇文章?因為打響即將還願了!我現在就是兩年前的自己希望成為的那粒沙,跟隨大浪(生命習題)載浮載沉,順著生命之流,go with the flow。


 

  <<一個新世界>>P.62:「生命總是為你提供對你意識進化最有幫助的經驗。」


 

  打響非常認同這句話,為什麼呢?因為前天打響在臉書分享<<為什麼我的臉書動態沒什麼人按讚?>>有個朋友留言說:「如果妳是公眾人物的話,這番話或許有些道理,但在FB世界並非如此。簡單的說,主因是妳和朋友們的關連太少,所以會看到妳PO文的人很少,而不只是妳沒點讚的問題。」打響心想:「這人真是直搗黃龍!觀察深入,一眼就看出我的問題所在!」並留言回答:「這部分我現階段有無法突破的心理障礙,就是『害怕被關注』的恐懼,所以並沒有準備好要成為公眾人物。這也是為何我的臉書好友不滿百人的原因。最後謝謝你點進去看我的文章。」


 

  打響有多麼害怕被關注呢?小學四年級時,每次上何嘉仁英文都遲到,打響乾脆躲在廁所翹課,不進去上課。當老師問說:「為什麼你沒來上課?」時,因為不敢讓老師知道自己躲在廁所,打響還說謊:「因為我去逛街。」(跨越十四年的恐懼的「十四年」,指的就是從小學四年級到現在的歲數差距。←一不小心就洩漏芳齡啦!)


 

  小學六年級時,每次去補國語數學都遲到,打響不敢進去教室,乾脆在附近的圖書館看書。響母要打響交給老師的學費袋,就藏在房間角落。因為沒去上課,也不會看到老師,也就沒有交學費的意義了。後來被響姨逮到,才東窗事發,當然,學費是一毛沒少的歸還響母。


 

  為什麼遲到就不敢進教室?針對這樣的心態,<<一個新世界>>P.99:「一個害羞而害怕他人關注的人並不是沒有小我,而是有一個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關注會以不認同或批判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說,不但不能增強小我,反而會貶低它。所以這個害羞的人對於關注的恐懼,就超過他對關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隨著非常負面的自我認知,也就是認為自己不夠好。」


 

  沒錯,因為打響不想被大家關注,不想被大家貼上負面標籤,不想被批評,所以不想進教室。


 

  所以呢?「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被批評」的特質如何深深影響著打響的人際關係互動與社交方式?


 

 社交方式1:問問題


 

  打響敢在公眾場合問問題,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表自己的想法。打響喜歡問問題的原因除了對於可以得到別人寶貴經驗的旺盛好奇心,可以讓別人讓為我是個良好的聽眾,有認真聽他講話,或者是問「演講者」一個好問題也可以利益台下的聽眾種種好處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把問題丟給別人回答,我就可以不讓別人關注我自己」。因此以前跟一個朋友聊天時,他問打響:「你為什麼不談談你自己?」


 

 社交方式2:閉嘴,就對了


 

  只要跟有打響判定不熟的人一起聚會,打響都不敢說出自己的真正想法,保持安靜。


 

 社交方式3:換臉書、刪好友


 

  打響換過一次臉書,而且臉書好友滿了幾百人就會開始大刪,刪到剩個位數,再慢慢把朋友加回來。想當然耳,能留在打響現在不滿百人的臉書好友名單裡,都是打響判定不會批評自己的人。有機會批評自己的人,打響一律擋在臉書外面,因此打響總是說「我刪你,不代表我討厭你。」這句話是真的,而背後暗示的其實是「我不討厭你,但是我害怕你對我的批評」。


 

 社交方式4:公開的網誌盡量不寫自己的生命故事


 

  當然,因為對自己有強烈負面認知的人,肯定覺得自己的經歷「不足為外人道也」。打響的想法是「我幹嘛自己公開自己的事情當人肉箭靶?這樣做的人也太白痴了吧!」


 

  能證明打響真的覺得自己很沒有價值的是今年1月27日恩師辛翠玲老師用臉書私訊稱讚打響:「寫的真好。網誌(<<怎麼找到自己熱衷的事物 之 草船借箭法>>)。」打響回答:「謝謝老師的誇獎,哪裡寫得好呢? 其實這篇很多都在引用別人的話兒。(意思是:我都引用別人的話,根本沒有自己的聲音,怎麼可能寫的好?)」恩師鼓勵我:「寫得很好與引用別人無關,而是是在什麼樣的思維下會去引用某句話。」因為恩師的一席話,因此打響才開始比較正面的看待自己不斷引用別人的話堆砌在自己網誌的創作方式。


 

  相信看到這邊,有小蠟燭們會問:「既然你說你很害怕大家的關注,怕大家批評你,那你為什麼又要在今天寫這篇文章,說你要跨越這個恐懼?」

 

 

賈伯斯說:「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打響於今年10月27日時,臉書私訊向恩師辛翠玲老師說:「老師,it may take a couple of years,但是如果我出版了一本英文書,我就回去跟學弟學妹演講。」老師回答:「那我記下來。你的歷程對於那些在大學階段有疑惑的人,是個可參考的故事。再過十二年,如果你能把你的成長,求學歷程很深入的分析,不管是寫成書或演講,都很有價值。」


 

  老師說的是再過十二年耶!還那麼久,所以當下怎麼可能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當然是看過就寄限時快遞還給老師啦。


 

  因此關鍵是發生在昨天,打響同相識十二年的老友聚會。她說:「打響,你可以把你去美國的經驗分享在網誌裡啊。」我:「你已經不是第一個這樣跟我講的人了,可是我覺得我的經驗沒有什麼價值(害怕被批評的恐懼),而且我覺得PO玩樂文很沒意義。」她:「像我出國的話,我就會先上網搜尋網友出國的資料,藉此更了解我即將面對的環境與生活情況。你的經驗分享可以為其他人做心理建設,而且你也可以分享你的家庭、生命故事,因為一定還有人困在家庭裡,走不出來。」這番話打動了我,讓我覺得分享自己的故事對這個世界是有貢獻的,因此打響決定要開始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與故事。


 

  這就是打響一開始為什麼要分享兩年前寫的文章,提到要面對自己的生命習題與go with flow。生命習題指的就是「害怕他人關注的恐懼」,而go with flow的意思就是既然老天爺透過恩師與摯友暗示我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那就坦然、毫無怨言地去做吧。現在打響越來越能體會聖嚴法師在<<禪門>>P.56所說:「人生的目的,凡夫是來受報還債,菩薩行者是來修道還願。」不管打響是凡夫還是菩薩行者,出來混總是要還。還什麼?還以前說過、還沒做的話:「但願我能像一粒沙,跟隨大浪(生命習題)載浮載沉。當海浪褪去後,我依然是,沒有變形的,我自己。」

 

  <<當下的力量>>P.209:「透過持續的關注和接納,轉化自然就會發生。」打響不曉得透過公開自己的恐懼能夠把恐懼轉化成什麼,但是寫這篇網誌時,我隱約感覺有個聲音說:「寫到哭,就對了!那就是釋放最深層的你自己。」


 

  因此釋放恐懼最好的方法是:關注它,面對它。甚至像打響一樣公開它,讓恐懼暴露在光中,無所遁形。<<當下的力量>>P.63:「聖保羅(St. Paul)曾美妙地描述過這一宇宙法則:『凡暴露在光中的必顯現出來,凡在光中顯露之物必變成光。』」


 

  <<當下的力量>>P.65:「穩定持續的專注觀照,可以切斷痛苦之身與思維之間的連結,為你的轉化過程締造質變(transmutation)。這就好比把痛苦當作燃料,讓意識之火燒得更旺。這即是古代煉金術的奧義──轉金屬為黃金,化痛苦為意識。如此,你的內在分裂將再度合而為一,而你的責任只是不再繼續製造痛苦。


 

  讓我總結以上所說:將注意力聚焦在你內心的感受,認出那就是痛苦之身,並接受它的存在。不要去思考,不要讓那些感受轉成思維,不要去透過它建構自我認同。保持臨在,持續觀照你內在發生了什麼。不要只專注在痛苦的情緒,更要留意到『靜默觀察者』的存在。這就是當下的力量,你自己有意識的臨在力量。接著,靜待事情發生。」


 

 好好響響:我跟打響一樣,遲到就不想參加某個活動了嗎?我有注意到我這麼做的背後動機嗎?


 

 Gladiator Theme • Now We Are Free • Hans Zimmer & Lisa Gerrard

 

 


 

 

  <<奧修談勇氣>>P.18:「剛開始時,一個膽小鬼和一個勇敢的人差別並不大,它們唯一不同之處在於:膽小鬼會聽從恐懼的話,而勇敢的人則把恐懼放一邊,逕自往前走。勇敢的人無視於任何恐懼的存在,他只管投入未知。」如歌名:Now We Are Free(我們自由了)。打響相信能夠把恐懼放一邊的唯一方法是深入它。順著生命之流,我就可以從「害怕他人關注的恐懼」解脫,獲得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