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2508.JPG

 

 

  我時常感覺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好比別人在臉書PO自己吃的食物、自拍、玩的照片,我都在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喜歡的話,因為我喜歡「深入」。然後我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我要這麼努力的呈現自己?」


 

  4月8日的晚上,我突然很恐懼,跟朋友說,我發現我話這麼多,我到處交朋友、前進,好像是想要避免「孤獨」這件事情。我突然發現我好害怕孤獨,我覺得自己好陌生,好像這些年來都樹立錯了敵人。好像我前進的方向是錯誤的,好像我的努力終究成了空,因為不論我看了多少書,我多會說話,我終究不敵「孤獨」。我害怕,一個人。


 

  《破碎重生》P.60:「『你覺得悲傷與孤獨,也許同時還感受到浪漫。』(邱陽‧)創巴寫道,『這是無懼的第一個訣竅,也是真正勇士之道的第一個徵兆。』」


 

  《破碎重生》P.61:「『對勇士而言,』(邱陽‧)創巴說,『悲傷的體驗與柔軟的心才能產生無懼。傳統上,無懼是指你不會害怕,或者有人攻擊你時,你會還擊。然而,我們談的不是街頭鬥毆那種層級的無懼,真正的無懼是柔軟的產物。』」


 

  突然,我覺得生命進入下一個層次,我們不是要努力的挺過冬天,而是要在冬天來時,接受冬天。


 

  《破碎重生》P.110:「艾瑞克(兒子)死的那一天,我(父親)的控制幻覺被粉碎,家庭也崩潰了。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是活在一個泡泡的表面,直到泡泡破滅。......

  我的同事非常希望我放下過去,『重回馬鞍』,繼續戰鬥。對他們多數人來說,面對我的痛苦讓他們覺得非常不自在,而其他人則更關心我的生產力與公司的利潤。我對那些想把我塞回舊模式的企圖感到憤怒,痛恨其他人的世界沒有像我們家人的世界一樣改變。我很震驚他們把利益與維持系統現狀看得比我家庭的傷痛還重要。......

  我們試著從書中學習。書很有幫助,但我們明白悲痛的功課就像音樂、醫學、藝術、養兒育女或婚姻一樣,都必須親身經歷才能完全了解。」


 

  所以當我聽到有人說我無法成功,無法有成功的學術生涯時,我也很憤怒。


 

  《破碎重生》P.112:「這個無望且充滿恐懼的地方是真實的,不是什麼可愛的比喻。有些人始終未能離開,在岩石上粉身碎骨。」女作家林奕含就是未能離開的例子。


 

  《破碎重生》P.114:「艾瑞克一直在附近。我們在大自然中看到他:鳥兒、蝴蝶、彩虹與夕陽,但大多數時候是感覺到他。我們每一個都是靈性的勇士;我們醒著,沒有任何事物能打破我們這個圈子,也沒有任何事情會和從前一樣了。」


 

  讀到這段時,我流下淚。是的,沒有任何事情會和從前一樣,回不去了。


 

  就像小狗會自己吃草,想要治療自己,我也是。為什麼我會一直看課外書,我媽不斷的反對,我卻始終戒不掉呢?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內心那股深沉的哀傷,我甚至不知道面對悲傷這件事情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我需要獨自踏上尋找生命出口的旅程。這就是為什麼我會一直探索活著的意義,然後對生活感覺麻木不仁,此外,最重要的是,我一直覺得自己在拖累其他人,是世界的負擔,而且一直貢獻不快樂給這個世界。


 

  《破碎重生》P.119:「借用一本闡明猶太教倫理的書裡的文字可以解釋得很清楚:『未能接受你的苦難,你感覺到的痛苦會更劇烈、更嚴酷。』」我怎麼會知道呢?沒有人告訴過我,又或者是其實我刻意忽略,因為光是提到就好痛。尤其我的母親會吶喊:「妳是我的女兒,妳怎麼可以不聽我的?」我根本不想面對被否定的感覺,我的人生都是在準備對付「如何不要被否定」這件事,而不是「如何坦然面對否定」。


 

  《破碎重生》P.119:「當我躺在醫院和後來設置在家裡起居室的病床上時,我習慣的一切都過去了。沒有計畫,沒有夢想,沒有我接下來要做什麼、變成什麼的願景。相信我,我是個很積極的人,所以這一切都被奪走讓我很吃驚。」


 

  這就是為什麼去年十月有朋友問我:「妳十年後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時,我的回答是:「修行以後,事情變動得很快,我根本無法想像十年後我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人。」說白了,就是沒有任何計畫可以填補我內心的哀傷跟空虛。


 

  《破碎重生》P.71:「人們說我們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真正追尋的。我認為我們追尋的是一種活著的體驗......這樣我們才能感覺到活著的喜悅。──約瑟夫‧坎伯」


 

  《破碎重生》P.71:「約瑟夫‧坎伯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探索宗教、神話與藝術中埋藏的智慧。在他悠久學術生涯的尾聲,名記者比爾‧莫耶斯問他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坎伯的回答讓莫耶斯很驚訝──他說人類長久以來追尋的不是意義,而是他所謂『活著的喜悅』。多年來,坎伯不僅研究,還參與了各種有組織的宗教傳統與原住民儀式,這讓他認為每個人──不管是來自古希臘、非洲部落或現代美國──並不是渴望擁有特別的使命或拯救地球的任務,或是在學術上探索何謂開悟,我們想要的,其實是活生生而濃烈的活著的體驗。如果為人類服務或尋找上帝的渴望是來自對生命著迷的投入,那麼我們的奉獻與追尋就會開花結果;但我們若想從一口乾井中去愛、去帶領、去工作或去祈禱,那我們只能提供一杯苦水給身邊的人,而且從未真正活出我們被賜予的生命。」


 

  再次證明了,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柔軟,那麼不管在哪一個崗位、哪一個職業,他提供的服務的品質都會有限,這是因為一個人「心的品質」使然。


 

  然後其實18歲作直銷的三個月,我會一直去是因為,那個時候我有「活著」的感覺,去印度的時候也是,所以19歲去印度以後,其實我感覺我變柔軟了,但這也有可能跟當時失戀有關。


 

  《破碎重生》P.51:「魯米在幾首詩與評論中提到了『公開的秘密』。他說我們每個人都想隱藏一個秘密──不是什麼嚴重的、不好的秘密,而是比較隱微、普遍的。那種祕密是十三世紀〈魯米寫詩的時代〉伊斯坦堡的市井小民互相隱瞞的祕密,是我想像中愛因斯坦和他住在普林斯頓的鄰居不會對彼此說出口的祕密,也是你我每天對彼此隱藏的祕密。你見到一位老友,她問道:『你好嗎?』你說:『很好!』她問:『孩子們好嗎?』你說:『噢,他們都很好。』『工作呢?』『還不錯。我已經做五年了。』

  然後你問她:『你好嗎?』她說:『很好!』你問:『你的新房子呢?』『我愛死了。』『新的小鎮呢?』『我們都慢慢適應了。』

  這完全是無傷大雅的對話,大家每天都會碰上,但它恐怕無法準確表達我們的實際生活。我們不想說自己其中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不及格、我們常感覺工作毫無意義,或者搬到新的小鎮可能是個大錯,彷彿我們對自己大部分的人性特質感到尷尬。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沒時間把那些血淋淋的細節告訴遇見的所有人;我們對彼此又不夠熟悉;我們不想看起來悲傷、困惑、軟弱或自我中心。所以,最好隱藏自己神經質與瘋狂古怪的一面〈更別提那些較黑暗的衝動與更可恥的欲望〉,何必把日常生活中的弱點都露出來?何必到處張揚不光彩的事?畢竟她只是問:『你好嗎?』」


 

  這讓我想到2015年我參加CIEE美國打工旅遊行前說明會時,我聽到去過的同學分享:「如果外國人問你:『你好嗎?』只要回答:『我很好』就好了,有一次我很認真的訴苦,對方反而很驚慌。外國人的問候只是禮貌性的,他們並不真的想知道那麼詳細。」我自己在美國也有感覺,「你好嗎」就像是「嗨」,他們甚至不一定等到你回答就飄走了。連「你好嗎」都是這樣的情況,更何況是華人的基本問候「吃飽了嗎?」我們怎麼可能回答說:「我吃飽了,但是今天學校blablabla。」這回答根本牛頭不對馬嘴,你說是不是?


 

  《破碎重生》P.52:「魯米說,當我們對彼此隱藏祕密的弱點時,雙方都會想,她為何擁有一切?她的婚姻 / 工作 / 住處 / 家庭怎麼會如此美滿?我到底是哪裡不對勁?經年累月下來,成千上百次這一類的平凡互動隱約讓我們感到自卑。當我們不分享心中的祕密傷痛──身為人類的正常困惑──傷痛就會變質,我們因為無人作伴所感受到的痛苦、恐懼與渴望,就會變成疏離、嫉妒與較量。」


 

  所以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溫暖,要從卸下自己的心防開始,要從自己開始做起。


 

  《破碎重生》P.52:「魯米告訴我們,在接受自己被給予的困難時,門就會敞開。聽起來很容意、很吸引人,其實很難,大多數人都是使盡一切巧妙的手段,用力敲打通往自由與幸福的門──一切手段,除了真正有用的那一個。你若想打開通往天堂的門,首先要從你祕密自我的門開始。讓其他人瞥見真實的你,看看會怎麼樣。慢慢來,不要太戲劇化,分享你在每一刻的單純狀態──你的勝利與失敗,你的滿足與遺憾。面對你展現人性時的難堪,你就會發現深層的熱情與慈悲之源。你公開的祕密是很偉大的力量,當你的心放下防衛時,你遇見的所有人都可以安全地卸下他因為隱瞞而產生的重擔,然後你們可以一起穿越那道敞開的門。」


 

  所以,今天祝賀好久不見的大學姊妹生日快樂,她問:「碩士生活好玩嗎?」我:「很刺激。」她:「哈哈,怎麼說?」我:「我可以問問,你對我的印象跟感覺嗎?好的壞的都要。」她:「對什麼新鮮事都有興趣,但會忽略一些該做的事,哈哈哈。」我:「恩,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在逃避我爸爸的過世,他在我15歲過世,沒有人教我要怎樣面對我的家庭,我逃避我該做的事,因為我認為那不是我該做的,我在尋找生命的出口。所以我的碩士論文想要寫我自己的生命故事,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很刺激,因為生命最刺激的事就是要面對自己內心的黑暗。我一直在逃避我的家庭,這也是為什麼我大學會去外地念,因為我志願不想填家鄉的大學。」


 

  今天我有辦法跟學姊說:「齋堂的柳丁好吃,要去吃哦。」也開始在跟朋友約會時,邀請對方是不是可以配合我,以前我會一股勁地配合對方,去離對方近一點的地方,這就是委屈自己的典型表現,現在則會考慮到自己的行程。


 

  《破碎重生》P.121:「越是拖延著不去面對、處理自己的生命,最後就會發現更多麻煩。未經處理的課題,會像吃人怪物般吼叫著撲出來。」我的母親沒有辦法面對我父親的課題,而我要面對父親的課題,就必須得在心理上背叛母親。而我,也沒有辦法面對母親深沉的悲傷,這讓我在面對父親的課題上拖了很久。


 

  但是沒有關係,《破碎重生》P.121:「身處危機之中,有時候你真的會崩潰。我就有過,也不會羞於承認。畢竟,我是屬於不完美的那一群。」


 

  《破碎重生》P.45:「從我個人和工作坊學員的經驗中,我知道黑暗旅程的困難程度與它帶來的獎勵是相稱的。」我願意改變,是因為我相信因果,我相信如果生命結出了我現在得到的果,那麼代表我的某些方面就要改變,不然人生就會一直輪迴、重蹈覆轍。所以當我大學時期面對統計被預警,有可能延畢的危機而情緒崩潰時,我選擇吃素,消業障。我們都不完美,但是有改有希望,你說是嗎?希望感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Stand By You BY Rachel Platten


 

 

 

  我不是個喜歡亂點Youtube首頁出現的音樂來聽的人兒,但我很高興我點開了這首歌,我覺得它可以帶出我們內心的柔軟,誰沒有受傷過呢?好好享受這首歌吧!


 

  《破碎重生》P.40,靈媒告訴作者:「親愛的,你與你丈夫的業已經結束了。你必須必須和諧地結束婚姻,因為你會繼續跟這個曾經是你丈夫的男人一起工作。」這首歌幫助了我和解,當我們可以和解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長出接受事實的力量,然後會很雀躍,也很開心,開始欣賞自己的能力,然後覺得自己活出了靈魂的美麗。


 

  啊,我覺得我經歷了一次死亡,小小的,可愛的死亡,舊的我的死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喜悅美眉 的頭像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