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活著是件很累的事,活著只有苦。以前想要自殺,覺得死了就解脫了。但是,自殺真的能夠一了百了嗎?

 

  在臉書《夢參老和尚》的社團裡,【娑婆世界是苦難的世界】這篇說:「怎麼樣不死呢?學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脫道,就不死了。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這是個謎。我們說死了、死了,那又很便宜你了,死了,了不了?越死越不了,你死的次數越多,你越了不了

 

  為什麼呢?你死一次,你這一段生死又有好多的業、好多的事纏你;下一段生死又增加這一段,越增加越多,也就是懲罰你,你就解脫不了。要想真正得解脫,得解脫道,必須皈依三寶。這是我講皈依三寶的因緣,你不皈依三寶,你永遠解脫不了。

 

  還有,我們都怕苦,怕苦都想求快樂,人人都想求快樂。什麼是最快樂的?大家想想看,哪件事最快樂?有了智慧最快樂

 

  有了智慧,他才無掛無礙;有了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智慧之後,他才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沒有痛苦了,這才是最快樂的。所以你想求快樂,你就得有智慧。智慧怎麼來呢?是從修來的。把障、惑擦乾淨,你的智慧也就來了。」

 

     因此,曾經動過自殺念頭的我們,此時此刻是不是很慶幸自己還活著呢?佛陀說過人身難得,所以我曾經鼓勵朋友,跟朋友說:「我們都是人身勝利組。」因為活著,才有機會利用我們的道器,也就是人身,熏習佛法的「智慧」。

 

這是我今年跟繼程師父的對話!

 

  關於「智慧」,我想要特別收錄幾段繼程師父在《修行要義》所分享的文字,我覺得彌足珍貴。粗體字是我自己畫的重點,算是我自己的閱讀筆記。

 

修行要義》P.208:「佛法的『智慧』是以『出離』,超越世間法為主的。能超越的人,其心境必然是不再染著於世間所有的現象。這是因為他很清楚無論善法或惡法,全都只是緣起的現象而已。因此,他才能夠遠離它們。不過,我們還是要打從一開始修行時,就認真地修習善法,並以它做為提昇修行層次的基礎。為什麼呢?如果我們連善法與惡法都無法區分,又如何談修行,乃至超越呢?

 

修行人固然要善惡分明,也還是要靠『理』來觀照它,乃至超越它。只有不斷地去觀照世間現象,一直到能觀出其『本性』是『空』的時候,我們才算真正超越了它。這是因為超越世間法的境界,是需要依『空』來成就,而絕不同於心在定境而不對善惡法起分別之情況的。換句話說,定心是無法對任何法起了別作用,而只是一種『無分別』的狀態而已。這種情況跟智慧力引生的無分別作用,是完全不一樣。智慧下的無分別作用,必然是處於平等性的狀態,能平等地看待一切現象。」

 

走向智慧:區分善法與惡法→認真地修習善法→清楚善法與惡法皆為緣起→出離超越、不再染著於世間法(條件:觀照到「本性是空」)

 

P.210:「由於世間一切都是苦,我們就要修出離行。」

 

P.211:「只有經過理性化的修行,我們才有可能把所觀的事相化為智慧,乃至轉化為出離行。」

 

P.212:「依此看來,出離行有賴於智慧是很顯然的事。假如沒有智慧,一切修行的功德都將只是世間法,而自己依然在生死中流轉,始終無從解脫。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依然會在生活中執取一切,甚至在修行時還執取著自我即使是做慈善事業,我們也會對自己所造的善法有所染著,做得愈大,『我』也跟著愈大。這麼一來,就真的愈沒辦法成就『無我』的境界了。這些現象是相當普遍的,有不少社團的人就是有這種『大我』的形象。他們之所以沒有辦法轉化這種問題,就是因為缺乏了修行與智慧。

 

很多時候,我們若不是『慈善有餘,智慧不夠』,便是『信願有餘,智慧不夠』都是有所偏差的。即使善法做得很多,也都終究落到世間法去,一切只不過是『量變』而已。換句話說,唯有經過『質變』的過程,我們才有辦法從生死的流轉中解脫出來。由於如此,我們就要在修行的時候注意到智慧的重要性。

 

至於智慧的成就,就需要通過聞思修三慧的過程去證得。唯有經過這階段的用功,修行才能轉向出離。當然,此方面的努力主要還是得依止觀而修行,且要以完整的理論做為依據。」

 

P.213:「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可以讓善行經過聞思修的實踐而提昇至更高的層次。如果我們向來所做的善行都很廣大,並且在信願方面也做了很多修持,甚至還發了大願──要圓成佛道,那麼只要進一步以智慧來提昇它,整個修行就會轉入菩薩道了。依此看來,出離行是經過理性化來達到菩薩行,而菩薩行又以出離行為基礎來實踐的。否則的話,即使行菩薩道的人做再多的善法,只因為沒去超越對它的染著─出離,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落為世間法了。

 

在此方面,我們實不難看到有很多修學菩薩道的人發了大心,甚至也有了成就,做了很多善事,但就因為有所執著而最終表現出來的盡是『大我』的心態。不過,由於這些人都是做了很多善事的人,他們所招趕到的善報也會很大,可能成為政治領袖或富豪。只是,這一些畢竟是世間果報罷了。為什麼呢?他們並沒有把所有的功德轉化為出世間善法!由於如此,他們就無法莊嚴淨土而只好繼續在世間流轉了。」

 

P.215:「實際上,如果我們只是為了禪修而修禪,而不懂得佛法中所謂的『意境法』與『真諦法』觀念,那麼所知道的不過是一般知識罷了。相反地,假如我們懂得佛法,還能用它來產生對修禪的信心,那些知見就會變成是轉化修行層次的依據了。這就是佛教既重視修行理論,也強調信心的原因。」

 

P.216:「獲得善報固然是好事,但該果報還是會繼續讓我們在世間中流轉。因此,我們必須對『理』生起堅定的信心,並設法從中透過修行出離世間。

 

在此方面,不管我們在修禪時是在參話頭,還是在生疑情,都一定要有一個很明確的觀念,深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認為修行只是為了見到自己的佛性──明心見性,則一定要堅信自己本來就具有佛性,是清淨的。在此前提之下,我們才有辦法一層又一層地深入修行。待因緣成熟時,我們就會看到自己本來清淨的佛性了。」

 

P.217:「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已經實踐很多善法,就要懂得用智慧來幫助自己超越對它們的染著。這種情況就好像《金剛經》所提到的:無論我們布施了多少善法,那些善法終究都是無相的。因此,我們就要學習去觀照到有關善法的『空性』──三輪體空。不過,這並不是靠口上說說就行,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實踐。這種情況絕不是只是坐在那邊想:布施的東西是空,布施的人是空,布施的我也是空。否則的話,我們所知道的終究還是屬於思考的部分;即便是進一步理解了,也還是『理』而已,沒有真正到了開發智慧的部分。

 

雖然如此,假如我們連空觀的理論都沒建立起來,就真的不用談要觀什麼了。就算是能夠觀到什麼,效果也不會很好的。當然,即便這樣也總比一直去執著自己做了多少善法來得好。實際上,一直染著於善法的話,我們的心理負擔會很重的。試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十年前做過的善事還一直記到現在,心能不累嗎?有鑑於此,凡做了善事,我們就要在事過境遷後就把它放下,而不必讓它留下影子。這種情況就好像雁渡寒潭,鳥一飛過即不留影一樣。因此,我們在修行或行善時,也不要去執著世間的任何一法。相反地,我們要努力地契入諸法的空性,好讓自己能早日不染著於世間的境界。」

 

P.218:「當然,這些修行層次的分類方式也只是一種方便,目的就是要我們從中知道應該怎樣去實踐善法。當有了這些知見上的基礎後,我們便有辦法逐步地深入個人的修行層次。當然,若能提昇到最上的修行階段──菩薩行,就更加理想了。我們真的很希望人人都能發大心來實踐菩薩行。為此,我們一定要先從慈善行、信願行起修,然後才進入理性行。一旦我們依這些行持達到『出離』時,才算完成整個菩薩道的行持。」


 

 繼程法師主講《成佛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