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才跟一位朋友分享:「店鋪的垃圾滿了,第一件事情是要打烊、清理垃圾,才不是再趕緊新開另一間,不然就只是把舊的習慣帶過去而已。」我還跟另一位朋友分享:「杯子裡裝了髒水,如果急著把乾淨的水直接加進去,那水跟舊的髒水混合也還是髒的。因此要先把髒水倒乾淨、清理,再裝新的乾淨的水,水才會是乾淨的。」於是今天就讓自己放空,想幹嘛就幹嘛。實在是太無力了,因此用閱讀陪著自己整理自己。


 


 

  今天分享的文字都出自《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

 

 

「我知道大家都是好意,也都是關心我。但我只想自己一個人。」EJ緩慢但很清楚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哀悼。失去生命中無法挽回的一部分,是難過的關卡,但卻是必然會走過的經歷。」

 

沒有一次失戀是相同的,不要再叫我離他遠一點了!

 

 

「我們第一個建立的關係,就是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是對所依附的對象產生情感的反應與依賴──看到對方會有正向情緒,久沒接觸會期待,遇到挫折會尋求安慰。」

 

我最近發現會跟呼麻哥連結上起因於我的恐懼、憤怒與悲傷,一開始會跟他交往是這樣,分手後跟他再度連結也是這樣。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超越的事情,覺得很沮喪、很氣餒的時候,他還願意陪伴我,給我擁抱與溫暖,這是令我很感恩的事情。而且我也覺得不需要跟他當情侶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個人的感受。遇到這種情況,身邊的人可以學習觀察與尊重當事人的需求,不要強求。

 

EJ身邊的人對她的關心,有時反而成了無形的壓力,讓她想要獨處……

 

「我覺得就是很不穩定,情緒不只是起伏不定,而且是非常複雜。我一下會回憶從前,覺得很溫暖,一下又回到現狀,覺得不能接受。有時候,根本覺得自己是個瘋子!」

 

真的!最近頭腦轉得很累,覺得自己好像是這樣想,但是又好像那樣想。

 

 

他們是好意。但就算他們說的都是對的,好像也很難安慰到你,無法讓你比較不悲傷,是這樣嗎?」

 

「我也不說話,想給她一些空間,一些友人陪伴的獨處空間。

 

  有人陪,跟一個人的感受當然不同。通常,艱難時可以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都是親近的人。親近的人關心、在意我們的程度,有時候比我們自己更甚,比我們還著急。因此,要他們在陪伴時不提供點意見,不嘗試幫點忙,不提醒、鼓勵、安慰我們一下,可能會有點困難。這是可以理解的,眼看關心的人受苦而幫不上忙,是很不好的感受。但是,當我們一直想要藉自己的力量去扭轉對方的感受時,我們就不是在『單純陪伴』了。」

 

「失去生命,或失去自我的一部份的哀傷,是需要適應與重新定位自己,才能走過的歷程。這過程沒有捷徑,就是得靠當事人自己恢復,重新開始,旁人幫不了忙,但卻是可以陪伴的。」

 

每當我發現別人給不了我某樣東西時,我自己就會發展出那樣的能力。

 

 

「我希望EJ對自己不要太嚴苛,可以給自己一些空間,讓她的情緒有機會走完這個過程,自我整合,恢復穩定。」

 

「有些人很難容忍失控的情緒感受,不允許自己這樣,或是害怕這些感覺,就會卯足了力,想改變或逃避這些強烈又多變的感受。這種悲傷、哀慟的情緒反應的過程,有點像是坐雲霄飛車:一旦上了車,開動了,就要等到走完這一趟才能下車,悲傷就是須要走完這個行程才會結束。過程中如果要藉著其他方式讓車停下,不要悲傷,如吃藥、喝酒,做別的事分心,等等,也只能讓車在軌道上暫時停留一下,結果只會延長這趟行程的時間,但最終還是要走完才能下車。」

 

那時候我就是很想要逃避,很急著逃脫,然後就吃到苦頭,所以我就不動了,就有個機會讓自己待在絕望裡面。因為當我急著爬出去時,我又受傷了。


 

 

「她同意練習,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婉拒別人的好意,為自己爭取一些想要的時間、空間,用她的方式,來走這條只有自己才能走的路。」

 

  這就是我想出國的真正原因,因為在台灣就是跟著自己往常固定的方式捲捲捲,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我覺得在國外多了很多這樣的機會與時間,正是因為如此,出國才會是我送給自己的禮物!一直要自己蠻幹,然後遍體鱗傷,帶著這麼多傷痛與負擔,也前進不了太多,頂多是重蹈覆轍而已。

 

 

「研究顯示,相較於年輕父母,年紀大才當父母的,可能因為人生歷練比較豐富,通常在情緒表達上比較穩定,能為孩子提供的經濟環境也比較好。而比較好的經濟條件可以讓父母有時間、精力和其他資源,把重心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豐富的人生經驗,也讓這些父母更急切地想避免讓孩子走上所謂的冤枉路,想導引孩子往對的方向前進。孩子小的時候,大多也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很自然地被帶領著。

 

但是,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在一切都安排好的環境中長大,不用思考或選擇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的時候,他很可能走到一半,甚至最後才發現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或許,不是自己選的菜,不是自己釀的酒,品嘗起來就沒那麼有味道、沒那麼有動力。自己選的、做的,就算難吃,過程也是充滿期待,興奮和開心的。」

 

「我的假設是:芸的父母在成長過程中,為她設定好了許多目標與里程碑,而她就這麼一步步地走過來,因此她還沒有機會、沒有空間去感受和發掘自己想要的、喜歡的,甚至她愛的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自己跟芸很像,因為經常很多事都被安排好,所以還在探索自我。

 

 

「小莉要學習、練習的是,她對情緒的容忍度,以及適當表達的方式。但小莉與浩威要一起努力的是,建立有效、良性的溝通規則與技巧。」

 

「他們要嘗試使用新的吵架、溝通規則:當浩威覺得無法繼續,想要離開現場的時候,他要清楚表達:『我現在需要一點空間。』但這通常會讓小莉崩潰,因為這會讓她有被拋棄、被拒絕的感覺,這時,她需要一些保障:『你要離開多久?』

 

討論過後,他們同意『一小時』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時間。換句話說,當浩威提出需要離開的時候,他與小莉要重申這個我們在診間一起訂立的規則:小莉要給浩威空間,但一小時後,雙方要再回來,繼續之前的對話。但這樣,又換浩威擔心了......回來後,既講不完又講不通,還要一直講,怎麼辦?因此,分開再回來繼續的對話,設限在半小時以內,一天不能超過三次這樣的循環,並且為了不耽誤睡眠,晚餐後最多只能一次。」

 

  其實之前跟呼麻哥吵架也會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兩個會鬼打牆。所以我覺得這技巧很實用。還有我跟小莉一樣,如果呼麻哥說他要自己的空間,我就會有深深被拋棄的恐懼。

 

 

「爸爸開這玩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羞辱」,她很快弟回答:「我本來就對自己的體重沒有很滿意了,他在那麼多人面前這樣講,然後大家一起笑,是笑我嗎?這樣是開我玩笑嗎?」

 

爸爸:「......我是你爸爸,是因為我們很親,才可以開玩笑的,你看我會不會開別人玩笑!」

 

「喔,是因為和我比較親才開我玩笑,那拜託你,我寧可不要跟你親!」

 

呼麻哥也跟我說過類似的話:就是因為我特別喜歡妳,才會跟妳玩、跟妳開玩笑。

 

 

「剛好碰上Amy父親習慣用開玩笑的方式來表達對她的肯定,而這不是她可以感受到被愛的方式。」

  失戀後我認為我需要的是紳士,不是痞子。

 

 

在已經有摩擦的時候,去挑戰、質疑對方的想法與感受,只會讓互動惡化放下自己,了解、接受對方所表達的,不代表同意他們的想法,只代表我們有聽到他們的心聲。」

 

我跟呼麻哥在分手前的大吵就是因為我在已經有摩擦的時候去挑戰跟質疑他,後來就分手了,算是學到很深的一課。

 

 

 

 

說實話,雖然我對呼麻哥還是有喜歡,但是我們貨真價實的三觀不合,真的很難走得長久,唉。

 


 

《漫漫禪路》紀錄短片首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