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個人其實就很需要這種「不要」系列!因為我個人經常性的強迫性思維就是:「我到底是做錯了什麼,這種事才會發生在我身上?老天爺要這樣懲罰我?人生怎麼可以這麼悲催?」


 

  這輯一樣,我只負責下標,內容主要仍然是來自《禪者的初心》作者鈴木俊隆禪師的開示,讓我們掌聲鼓勵鼓勵!(喂,冷靜!是合掌啦!)


 

1.不要為X做準備,過程即目的

 

「道元禪師認為,煮飯做菜並不是一種準備動作,它本身就是修行。煮飯並不只是為你自己或別人準備食物,它是你的真誠的表現。所以,做飯時應該騰出寬裕的時間,心無雜念,不期待些什麼,只管煮飯就好!那是我們修行的一部分,是我們的真誠的表現。

 

  當然,坐禪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不管你做什麼,都應該視之為我們最深處同一種活動的表現。我們應該品味手邊正在做的事情,這些事情不是為了別的事在做準備。」


 

2.不要記住、了解說過的話

 

「《碧岩錄》記載,有兩個名叫長慶、保福的朋友,一起談到菩薩道的問題。長慶說:「寧說阿羅漢有三毒,不可說如來有二種語。」保福說:「雖然你這麼說,但是你的看法仍然不夠完美。」聽到這兩句話,長慶問道:「那按照你的理解,如來之語是什麼呢?」保福沒有回答,只是說:「我們討論夠了,喝茶去吧!」

 

  保福沒有給朋友回答,是因為要用語言說明佛道是不可能的。然而作為修行的一部分,這兩個好朋友還是會討論一下何謂「菩薩道」,只不過他們並不期望得到答案,所以保福才會回答說:「我們討論夠了,喝茶去吧!」

 

  這是個很好的回答,對不對?我的談話也應當作如是觀:當我的話講完,各位就應該把這些話給忘掉。沒有必要記住我說過的話,也沒有必要去瞭解我所說的話。完全的瞭解就在各位本身,就在各位裡面,一點問題也沒有。」


 

3.不要自討苦吃、苦行

 

「我上面對佛陀時代印度修行方式的說明,或許太過簡化,而且,我們或許也會覺得這種方式很可笑,但事實上,時至今日,還是有人在做這樣的修行。有時候,苦行的觀念甚至會不知不覺潛人我們心靈的『背後』。但以這種方式修行,是不會有任何進展的

 

  佛陀的方法相當不一樣。起初,他研究了他那時代與地區的修行方法,並從事苦行。但不管是對於構成人類的成分還是有關存在的各種形而上的理論,佛陀都不感興趣。他更關心的是怎樣活在當下。這就是重點。麵包是麵粉做的,但是麵粉在烤箱裡是怎樣變成麵包的,這才是佛陀最關心的。」


 

4.不要想靜止不動

 

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開悟,這才是佛陀的主要旨趣。開悟的人具有一種完美的、值得追求的人格。佛陀想找出某些人是怎樣發展出這種理想人格的,也就是過去時代的各個聖者是怎樣成為聖者的。

 

  為了研究麵團如何才能變成上好的麵包,佛陀把麵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烤出上好的麵包為止,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但我們也許會對於『每天烤一遍麵包』的做法沒有興趣。『那太乏味了!』各位也許會這樣想。但如果失去重複的精神,你的修行就會變得困難重重。要是你充滿活力與精力,你的修行就不會有困難。畢竟我們不可能靜止不動,總是得要做些什麼事情。」


 

5.不要太過理想主義

 

「一且你明白了麵團是怎樣變成麵包,你就會明白什麼叫做『開悟』。我們不關心麵粉是什麼、麵團是什麼,也不關心聖者是什麼。聖者就是聖者,對人性的任何形而上的解釋都是無關宏旨的。

 

  所以我們強調,修行不能太過理想主義。一個藝術家如果太理想主義,到頭來只有自殺一途,因為在他的理想與他的實際能力之間存在著一條大鴻溝。因為沒有夠長的橋樑架接這條鴻溝,他就會絕望。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但我們的精神道路卻不是這樣的理想主義。在某些意義上,我們也應該是理想主義的,起碼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麵包烤得好看又好吃!實際的修行是重複再重複的,直到你找出把自己變成麵包的方法為止。我們的禪道毫無不平凡之處:只管打坐和把自己放入烤箱裡,就這麼多。」


 

6.不要太忙或太興奮

 

「把我們的禪道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是很必要的。禪不是某種興奮,禪只是全神貫注於我們一般的日常事務。當你太忙或太興奮時,你的心就會動盪不安,這並不好。如果可能,應該讓自己保持寧靜喜樂,遠離興奮。但通常我們都會一天比一天忙,一年比一年忙,現代社會的生活更容易讓人如此

 

  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重訪一個熟悉的老地方,我們常常會訝異於它的變化如此之大。這是無法制止的,但如果我們讓自己太興奮,我們就會完全被捲入忙碌的生活,然後迷失方向。如果你的心是寧靜、恒常的,那麼哪怕你身在喧鬧的世界中,仍然會不為所擾。儘管身處喧囂和變遷的中心,你的心仍然會靜默而穩定。

 

  禪不是一種要讓人興奮的東西。有些人會修禪,純粹出於好奇心,這樣,他們只是使自己更忙。如果修行會讓人變得更糟,那真是荒謬之極。我想,各位一星期只要坐禪一次,就已經夠忙的了。不要對禪太感興趣,一些對禪太興奮的年輕人往往會荒廢學業,跑到深山野嶺去坐禪。這種興趣並不是真正的興趣。」


 

7.不要負荷過度

 

「只要能夠對寧靜、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恆,你的人格特質將可建立起來。如果你的心老是忙個不停,就不會有時間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將不會有所成就,修行得太賣力尤其會有這種危險。建立人格就像做麵包,你只能把麵粉少量、少量地攪拌,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來,而且烤麵包時必須是用中等的火候。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火候,你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麼。反過來說,要是你太興奮,就會忘了什麼樣的火候才適合你,你將會失去方向。這是非常危險的

 

  佛陀說過:『善於修行的人就像牛車夫。』牛車夫知道他的牛能拉多重的東西,絕不會讓牛負荷過重。你知道自己的心靈狀態和能力範圍,千萬別負荷過度!佛陀還說:『建立人格就要築好堤壩。』築堤壩必須非常小心,如果急於求成,堤壩就會漏水。小心翼翼去築堤,最後你就會有一座可以蓄水的好堤壩。」


 

8.不要有多餘的驕傲

 

「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時,我們都是想要成就些什麼,得到些什麼結果。而所謂『從有所成轉向無所成』,則意味著我們的努力不應該以追求結果為目的。如果你以『無所成』的心態去做一件事,它就會包含正面的素質。相反的,如果你投人一些特殊努力去做一件事,它就會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多餘的成分

 

  你應該丟棄多餘的成分。比方說,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驕傲,這個『驕傲』就是多餘的成分。你表現得很好沒錯,但你卻把某種多餘的東西加在你的表現上,你應該丟掉那些多餘的東西。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往往不夠精細,也不瞭解這一點,以至於讓自己的修行走向錯誤的方向。」


 

9.不要捲入二元觀念

 

因為我們全犯了同一個錯,所以不瞭解自己是在犯錯,因為不瞭解這一點,我們就會犯更多的錯。我們為自己製造了各種麻煩,這一類不好的努力稱為『法縛』。你被某些錯誤的修行觀念纏住了,走不出來。當你被捲入某些二元觀念,就表示你的修行並不清淨

 

  所謂『清淨』,不是指擦拭某樣東西,使其從不乾淨變回乾淨。所謂『清淨』,指的只是讓事物『如其所如』。

 

  當有多餘的東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淨。當某樣東西變為二元,它就不清淨。如果你認定『坐禪』可以讓你得到些什麼,你的修行就已經不清淨了

 

  『修行可以帶來開悟』這句話並無任何不妥,但我們不應該被這語句本身所囿限,不應該被它污染。如果你在坐禪,就只管坐禪,如果開悟來到,就只管讓它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得到開悟,哪怕你察覺不到,但坐禪的本質、是存在於你的坐禪之中,所以不要去想你也許可以從坐禪中得到什麼只管打坐就夠,坐禪的本質會表現出它自己,而你也會得到它。」


 

10.不要刻意尋找

 

「有一句禪語說:『聆聽一掌的鼓掌聲。』我們通常以為鼓掌需要兩隻手,而一隻手是鼓不出任何聲音的。但實際上,一隻手的本身就是聲音。哪怕你聽不到聲音,聲音還是會在那裡。如果你用兩隻手鼓掌,就會聽到那聲音。但如果那聲音不是在鼓掌之前就已經存在,你也不可能把聲音製造出來的。在你製造出聲音來之前,聲音就已經存在,因為有那聲音存在,你才能把它製造出來,然後你才能聽見它

 

  這聲音無所不在,如果你練習一下,自然會聽見。不要刻意細聽那個聲音,如果你不刻意細聽,聲音就會無所不在。如果你只是去聽聽看,聲音就會有時在,有時不在

  各位明白這個道理嗎?即使你什麼都不做,坐禪的本質都隨時與你同在。但如果你企圖把它找出來,企圖看看它的本質,結果就是什麼都找不到。」


 

11.不要以為死的時候就消失了

 

「各位是以人的形體活在這世上的,但在你擁有人的形體以前,各位本已存在。你以為你出生前並不在這裡,但如果本來不是有一個你,你又怎麼可能出現在這世上呢因為你早就已經存在,你才能出現在這世上。同樣地,任何不『存在』的東西也就不可能『消失』,一樣東西之所以會消失,是因為它存在

 

  也許你會以為,你死的時候就會消失,就不再存在了,但就算你消失了,有些存在著的東西仍不會消失的。那只有魔法才辦得到,我們沒有那個能耐對世界施以魔法,世界就是它自身的魔法。」


 

12.不要把目光放在特定東西、特別的成就

 

「如果我們看著某個東西,它就有可能會從我們的目光消失,但如果我們不去看它,它就不可能從我們的目光消失。因為你看著它,它才會消失,如果你不看它,一樣東西又怎麼可能會消失?如果某人看著你,你可以逃開,但如果沒有人看著你,你就不可能從自己逃開

 

  所以,不要把目光放在特定的東西上,不要想取得某種特別的成就。在你自己的清淨本質中,你已經擁有了一切。倘若你明白這個最終的事實,就會一無所懼。你也許會碰到一些麻煩,卻不會感到恐懼。一個人碰到麻煩時不知道那是個麻煩,這才是真正的麻煩

 

  他們看起來也許非常自信,也許以為自己朝正確的方向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但他們有所不知的是,他們的作為是出於恐懼。某些東西也許會從他們面前消失,但如果你努力的是正確的方向,就無須恐懼會失去任何東西,而哪怕你努力的方向是錯誤的,只要你能覺察得到,就不會為其所惑,沒有什麼是可以失去的。正確修行的清淨本質,是常住不變的。」


 

13.不要認為事情是你做的

 

「大多數人做事情時都是一心二用或三用。俗話說:『一石二鳥。』這正是人們常想要做到的。但也正因為他們想要同時抓住許多鳥,結果一隻也抓不到

 

  這種思維方式會在人們從事的活動中投下陰影,這個陰影事實上並非思考本身。當然,我們做事情往往有必要先想一想,但正確的思考是不會留下任何陰影的。會留下痕跡的思考是來自我們相對的、混亂的心。相對心是一顆自我對比於別物的心,也因此是顆畫地自限的心。會製造貪念和留下自身痕跡的,正是這顆『小心』

 

  如果你的思想在你的活動上留下了痕跡,你就會執著於那個痕跡。例如,你會說:『那是我做的耶!』事實並非如此。回憶時你也許會說,你以某種方式做過某某事,但實際發生的情形並非如此。當你這樣想,就會限制了你曾經有過的實際經驗。如果你執著於你做過的事情,你就會被自私的觀念所纏縛。」


 

14.不要只當一團煙濛濛的火

 

我們不應該忘記做過些什麼,但卻不該在記憶中留下一個多餘的痕跡。留下痕跡和記憶往事是兩回事。我們有必要記得自己做過些什麼,但卻不該執著於這些做過的事。我所謂的『執著』正是我們在思考與活動時所留下的痕跡。

 

  為了不留下任何痕跡,我們做任何事情時,就須全副身心都投入去做,應該全神貫注於手邊的事你應該把事情做得完整,就像一團熊熊的篝火那樣,而不應該當一團煙濛濛的火。你應該把自己徹底燒乾淨,如果你不把自己燒乾淨,自我的痕跡就會留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

  『參禪』就是一種燒乾淨的活動,除了灰燼外什麼都不留下,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道元禪師說過:『灰燼不會複燃為柴火。』灰燼是灰燼,灰燼應該完全是灰燼,而柴火應該是柴火。當這樣的活動發生,一個活動就會覆蓋所有的活動。」


 

15.不要忽略真理

 

「所以,對我們來說,沒有其他的方式是可以讓我們活在這世上。在我看來,這種生活方式相當真切,也使人易於接受、易於瞭解,也易於實行。如果你把依循這種基於修行的生活,與發生在世界、在人類社會的種種事情做一對比,你就會發現,佛陀留給我們的真理多麼可貴。這些真理非常簡單,實行起來也非常簡單。

 

  但儘管簡單,我們卻不應忽略這些真理,而應該讓人們發現它們偉大的價值。通常,當一個道理很簡單的時候,我們會說:『噢,這個我曉得!這很簡單,每個人都曉得。』但如果我們不去發現它的價值,它就什麼也不是,那麼就和不知道這個真理是一樣的了。但如果我們體會到它的價值,那麼我們對文化瞭解愈深,就會愈知道這教法有多麼真實且多麼必要。」


 

16.不要批評你的文化

 

與其批評你的文化,不如將全副身心投入這個道理簡單的修行。這樣一來,社會和文化就會透過你而得以更新、茁壯人們會對自己的文化抱持批判的態度,那是因為他們執戀于自己的文化。這也許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我們的禪道主張,人們應該只是專注於一種簡單的基本修行,以及一種對人生簡單的基本理解。

 

  我們的活動不應該留下任何痕跡,我們不應該執著於某些空想的觀念或美好的東西,我們不應該追求善。真理總是近在手邊,而且是你伸手可及的。」


 

17.不要在創造後佔為己有

 

「只要有正確的精神,那麼我們所做的、所創造出來的—切就都是『佈施波羅蜜』。所以,道元禪師才會說:

 

  生產什麼或參與人類活動,同樣是『佈施波羅蜜』。為別人提供一艘擺渡船或造一座橋也是『佈施波羅蜜』。事實上,你佈施一句箴言慧語給某人,就不啻送給他一艘擺渡船!

 

  基督教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創造或賜予的,這是對『給予』觀念的一個很棒的解釋。但如果你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所以人與上帝有著某種區分,那麼你很容易就會想你有能力創造某種東西,那不是上帝所賜予的。例如,我們會造飛機,會建高速公路,但是當我們開口閉口都是『我創造……我創造……我創造』的時候,我們很快就會忘記創造各種東西的這個『我』實際上是誰。這是人類文化的危險之處

 

  事實上,以『大我』來創造就是去給予。我們不能創造某些東西之後便據為己有,因為一切都是上帝所造,這一點是不可以忘記的。」


 

18.不要忘記「無中生有」

 

「當我們盤腿打坐,我們就重拾起最基本的創造活動。創造活動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坐禪結束後我們對自己的覺知。打坐時,我們什麼都不是,甚至意識不到自己是誰。我們只是純然地坐著。但是,當我們站起來時,我們便再次存在,這是創造的第一步。當你存在,萬物就會存在,一切都在同一刹那間被創造了出來。當我們從『無』當中出現,當萬物從無現身,我們會看到一次嶄新的創造,這就是無執

 

  第二種創造就是當你在活動、製造或是準備某些東西像是食物或茶的時候。

 

  第三種是你在自己裡面創造了些什麼,例如教育、文化或藝術。

 

  所以,一共有三種創造,但如果你忘掉了第一種(最重要的一種),那麼其他兩種就會像個失去父母的小孩——這兩種所創造出來的東西會顯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19.不要以為死掉,問題也會消失

 

通常每個人都會忘了坐禪,每個人都會忘了上帝。他們賣力於從事第二和第三種的創造,但上帝卻不會幫他們的忙。試問,當上帝不瞭解他自己是誰的時候,他又怎麼會去幫忙呢?這個世界之所以有諸多問題,原因就在這個地方。當我們忘掉創造的本源時,就會像個與父母走失的小孩似的,不知所措。

 

  如果你瞭解佈施波羅蜜,你就會明白,很多問題都是我們替自己製造出來的。當然,生存就是製造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出生,父母就用不著為我們傷腦筋,只因為我們存在,才給他們帶來麻煩。這沒什麼要緊的,萬物都會製造問題

 

  但通常人們以為,當他們死掉,一切就會過去,問題也會消失。不過,你的死亡同樣會製造問題!事實上,我們的問題應該在此生加以解決當我們意識到我們創造的切都是大我贈予的禮物,就不會執著於它們,就不會給自己或別人製造問題

 

  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忘掉我們做過的事,這是真正的無所執著。我們應該做些新的事情。做新的事情當然要以舊的事情為前車之鑒,但我們不應緊抓著做過的事情不放,而是只要去反省就好

 

  但未來是未來,過去是過去,當前該做的,是做些新鮮的事。這是我們的態度,是我們在這世上應該有的生活方式。這就是『佈施波羅蜜』——為了我們自己的緣故給出些什麼,創造些什麼。這是我們為什麼要打坐的原因,只要不忘記這一點,一切就會井井有條;一旦忘記了這一點,世界就會一團糟

 

 

20.不要太貪心

 

 

只要你的修行是建立在貪念之上,只要你是以一種理想主義的方式來坐禪,就不會真的有時間去實現你的理想。此外,你也會犧牲掉修行的真義。因為你的眼睛總是看著前面,你就會為未來的你犧牲掉現在的你,最後只落得一無所得。這是荒謬的,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比這種理想主義態度更糟的是,抱著與別人爭勝的心理坐禪。那真是一種可憐兮兮的修行方式。

 

  我們曹洞宗的禪道強調『只管打坐』。事實上,我們的修行方式並沒有特定名稱。坐禪時,我們就只是坐禪,而不管有沒有從中得到快樂。哪怕我們昏昏欲睡,哪怕我們厭倦了修行,我們還是會繼續修行。不管有沒有人鼓勵我們修行,我們只是去做就對了。

 

  即使你只是一個人修行,沒有師父,一樣有方法可以讓你判斷你的修行是否正確。如果你打坐累了,或者對打坐產生厭煩的感覺,就應該知道這是一個警告。那表示你的修行太理想主義,表示你有貪念,修行不夠淸淨。要是修行時太貪心,你就會容易氣餒。所以,你應該感激有警告的出現,把你修行的弱點指出來。這時候,你要記取錯誤,從頭來過,你就能重拾清淨的修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21.不要害怕被糾正

 

「只要你能夠持之以恆地修行,就會相當安全,但要持之以恆地修行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你需要找些方法來為自己加油打氣。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單獨修行,而你採取的又是某種差勁的修行方式,那麼想要找到為自己加油打氣的方法就會相當困難。

 

  我們之所以主張修行時應該有個師父,道理就在這裡。你的師父可以糾正你的修行。當然,師父都是很嚴厲的,當弟子絕不會好過,但儘管如此,他卻可以讓你免於誤入歧途。

 

  大部分禪僧在當弟子時都很不好過。當他們談到自己不好過的過往時,你也許會以為,沒吃過這種苦就不足以談禪修,這是不對的想法。不論你在坐禪時有沒有碰到困難,只要你能堅持不懈,你的修行都會是真正的清淨修行。哪怕你感覺不到,你的修行仍然是清淨的。」

 

 

22.不要為了不可能完美而氣餒 

 

如果你在修行中碰到困難,你就應該當心,因為那是個警告,反映出你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但是不要因此放棄,而要記取你的錯誤,持續修行下去。這樣的話,你就能不抱著得失心,也不抱著對開悟的執著,你不會再有『這就是開悟』或『這是不正確的修行』之類的想法。

 

  哪怕是錯誤的修行,只要你知道它是錯誤的並持續修行下去,自然而然就會變成正確的修行我們的修行是不可能完美的,但不必為此氣餒,應該持續下去,這就是修行的秘訣所在。

 

  如果你想要在氣餒時得到鼓舞,那麼『厭倦修行』本身就是一種鼓舞。當你不想修行時,那就是一個警告。這好比牙疼就表示你的牙齒有問題,當你牙齒疼時,就應該去找牙醫,我們的方法也是這樣。」

 

 

23.不要一邊倒

 

 

「明白了衝突的根源是一些成見或一邊倒的看法,你就能出入於各種不同的修行方法而不為其所囿限。要是你不明白這一點,就會被某種特定的方法所纏縛,並說出這類的話:『這就是開悟!這就是完美的修行。其他方式都不完美,我們的才是最佳的修行方式。』這真是大錯特錯

 

  真切的修行是沒有特定方式的,你應該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並且弄明白其優缺點所在,等到搞清楚之後,當你採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時,就不會有危險了。但如果抱持的是一邊倒的態度,你就會罔顧那個修行方式的弊端,而只強調它好的部分,到頭來等你發現弊端時,就為時已晚了。這樣是很愚蠢的,我們應該感激古代的禪師為我們指出了這個錯誤。」

 

 

24.不要針對某種用途

 

 

「我們的修行方式不設定任何特定的目標或目的,也不崇拜任何物件。

 

  就這點來說,我們的修行有別於一般的宗教修行。中國著名的趙州禪師說過:『金佛過不了爐,木佛過不了火,泥佛過不了水。』只要你的修行是指向某個特殊物件(不管是金佛、木佛還是泥佛),這樣的修行有時就是不管用

 

  只要你在修行時設定了什麼特定目標,你的修行就無法完全幫助你。在你指向那個目標時,也許對你可以有所幫助,一旦你回到日常生活之中,那樣的修行就會不管用。」

 

 

25. 不要瞄準

 

 

「也許你會以為,假如修行中沒有目標或目的,我們會不知如何是好,但事實並非如此。要想讓修行不帶任何目的,有一個方法,就是限制你的活動,或者說專注於你當下的活動。不要在心裡放入某些特定物件,而是該去限制自己的活動當你的心遊蕩到別處,你就沒有機會表現白己。但如果你把活動限制在此時此地,就能充分表現出你的真實本性,也就是那普遍的佛性,這是我們的禪道。

 

  坐禪時,我們會把活動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只管保持正確姿勢,專心打坐,就是我們用來表現法性的方法。然後我們會成為佛,表現出佛性。」

 

 

26.不要把角尖向外

 

 

「我想,來這裡坐禪的人有些信奉的是佛教以外的宗教,但我並不介意。我們的修行方法與特定的宗教信仰無關,各位也無須對修習我們的方法有所遲疑,因為它無關乎基督教、神道教或印度教。我們的修行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

 

  通常,當人們相信了某種宗教,對自己的態度就會像個角尖愈來愈朝外頭的尖角。但我們的禪道卻不是這樣,在我們的禪道裡,角尖總是向內,而不是向外。所以各位無須擔心佛教與你所信奉的宗教之間的差異。

 

  趙州禪師有關三種佛的那一席話,乃是針對那些崇拜某種特定的佛的人說的。單一種佛無法完全滿足你的需要,因為你總會有將之丟開或忽視不顧的時候。但如果你瞭解了我們修行方法的秘訣,那麼不管你人在哪裡,你都會是自己的『老闆』。

 

  不管在任何環境之下,你都不能夠忽視佛,因為你自己就是佛,只有這個佛能完全幫助你。」

 

 

簡單即高貴,一個尼姑庵做出世界頂級美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