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勳.jpg

 

圖片來源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蔣勳寫給大學新鮮人的信,蔣勳在我心目中是個非常有「質感」的人,大學時期受到了挫折,就翻開他的書《天地有大美》。雖然沒有讀完,但是後來課堂上被老師點到要即席上台說話五分鐘,我就把從書中學到的「慢活」跟大家分享。其實我當時說了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我清楚記得老師當時給的評價是:「還這麼年輕,就想要慢活,慢活不是年紀大的人才要做的事嗎?」之後看蔣勳在TED,分享他創作的詩《願》,也很喜歡。還有在廣播聽他講紅樓夢,或者是在Youtube聽他講白居易,都是很過癮的事。所以,就請大家細細品味蔣勳給18歲的人什麼樣的建議?


 

《給大學新鮮人的信》

13封發信人蔣勳

在大學 上山下海 打開你的眼睛

 

 

【蔣勳】


 

親愛的大學新鮮人:


 

  在我讀高中的那一代,當年選擇走向人文的人,多少懷著背叛的心情,反抗整個社會價值。我相信我在上大學以前讀的小說、文學給了我「回來做自己」的勇氣。

我初中念師大附中,當時幾乎花所有的時間在閱讀「簡愛」、「咆哮山莊」這些文學名著,高中時我已讀了杜斯妥也夫斯基、「戰爭與和平」。


 

  當時家人不給零用錢買課外書,我曾花了三個月時間站在東方出版社,翻閱四大冊的「戰爭與和平」,直到回家吃飯的時間到了,才不捨地在書頁摺個角,明天繼續讀下去。那個閱讀的經驗太快樂了,我體驗到做為一個人的完整度,因為我在閱讀的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書。


 

上大學 請自我思考


 

  我覺得上了大學應該撥出很多時間做自我的思考。進了大學以後,我創辦詩社、做劇團,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八四年起,我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嘗試在體制內做改變,我鼓勵學生玩皮影戲、組劇團、朗誦新詩。我們有堂寫生課,請來的老師楚戈、席慕容都是愛玩的人,他們用寫生的名義,把學生帶到墾丁、太魯閣,一走就是一星期,藉此,師生們在大自然中寫生、對話,我相信學生在這堂課學到的,比一般制式化課堂更多。


 

新鮮人 請多讀經典


 

  我比較擔憂的是,現下的消費主義導向,扭曲了大學的價值,有許多大學生連打了三個工,卻沒有任何生命的追求。我建議大一新鮮人,應該為自己準備好世界文化的重要體系,所以推薦大家選讀聖經、佛經、易經、詩經和十三經。


 

  我推薦基督教的聖經,很多人以為我鼓勵信教,其實不是。我初二的時候上教堂,讀完整本聖經,這對我幫助太大了。聖經影響到猶太人、以色列及整個歐美文化,想了解西方文化,若不透過聖經只是皮毛。


 

  有些人認為易經太難,其實易經本來是算命的書,它是教我們卜卦的書,既然很多學生愛玩星座,就不會不喜歡卜卦。讀佛經,可以挑比較不難的讀一讀,了解印度的整個文化體系。


 

  我看重經典,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文是從人的關心開始」、「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他人的心事,是最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沒有真正觸碰到心事,閱讀會流於表面。


 

玩社團 職場前準備


 

  我建議你參加社團活動,越多越好。參加社團其實重在接觸,並不是在培養專業。我在參加過很多社團後發現,古箏社的人跟佛朗明哥舞蹈社的人、登山社跟社服社的人,就是不一樣,連穿著打扮都不同。


 

  社團參加多了,你會發現原來大學裡的角色這麼豐富、這麼複雜。這個時候,你對人性的寬容、對人性的解讀就會比較不一樣,這等於是進入社會職場前的準備,因為當你進入社會後,根本不能選擇你的同事,你是預備接觸「未來你可能會碰到的人」。


 

  台灣學生在國、高中碰到的同學的族群性是比較單一的,上了大學,千萬別再單一了。繼續單一的話,你將來的人生視野一定是窄的。


 

  我在上大學以前,接觸到的全是家住台北的同學,上大學後,才接觸到來自埔里、望安的同學,他們打開了我的視野,讓我認識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族群。上大學以前,我極少接觸客家人,閩南語也一直講不好,讀了大學,我認識不同的族群,只要放長假我都不在台北,背著背包到處跑,這是很快樂的經驗,也讓自己變得比較健康。


 

  想拓展人文視野,最好的辦法是「上山下海」打開你的眼睛。我在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時,給每一位大一新鮮人的寒假作業是: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同行)找任何一個地方住三天,然後寫一封信給我。


 

學孤獨 最重要的課


 

  做這個訓練是因為我覺得台灣的孩子太受家庭保護、孤獨感不夠,一直沒機會脫離社會跟家庭,缺乏獨自面對自己的能力。假如你一個人面對大海或高山、找個民宿住下來,會有一個沉思的機會。學生寫的信給不給我,其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培養以筆記與自己對話的能力,養成一個跟自己對話的習慣。如果沒辦法孤獨的面對自己,就沒有獨自承擔事情的能力。


 

  很多人認為大學最重要的一課是「戀愛」,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課是「孤獨」。愛所有的人之前,必須始於愛自己。只有在孤獨裡,你會開始愛自己,那個愛完整,你才會擴及愛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最後擴大到愛情。


 

蔣勳

【2008-08-16/聯合報/C3版/教育】


 

  看完這封信,你有沒有什麼樣的感覺或心得?蔣勳的話有沒有觸碰到你的內心呢?我滿有感覺的,所以想要藉著這個機會來分享、訴說我從中獲得的心得與啟發。


 

讀經


 

  蔣勳說:我看重經典,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文是從人的關心開始」、「分享他人的快樂、分擔他人的心事,是最重要的人文素養」。如果沒有真正觸碰到心事,閱讀會流於表面。


 

  看到蔣勳說要讀經典,讓我很安心。因為25歲的我,終於開始接觸經典(佛經)了!而且還是在有老師帶領的狀況下,當然,是要付學費的。得到人的肯定會開心,但是更開心的是,得到喜歡的人(蔣勳)的肯定,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另一個我的親身體驗告訴我的是,假設今天我們想要交外國男/女朋友,那去了解他們的國家有什麼樣的歷史、家庭背景、宗教背景、民族性等等就很重要了。因為這些都是影響那位外國人是什麼樣子的人的因素,了解了這些,就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是這樣子的人,可以從更深入跟宏觀的角度去了解他。所以我可以理解蔣勳說的,接觸經典,就是在接觸人的核心,就可以接觸到人的心事,就不會流於表面、皮毛。


 

  像我2015年暑假在美國的時候,雖然認識了很多的外國朋友,但我覺得跟他們的交情就非常的皮毛。我最近讀到一篇文章說兩個人的對話深淺,決定於懂得比較淺的那個人。所以如果希望自己與人的對話可以更有深度,那就要多多補充自己的內涵了。


 

交友


 

「繼續單一的話,你將來的人生視野一定是窄的。」


 

   我覺得這關係到我們有沒有胸襟去擁抱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擁抱不等於認同,但是我覺得「敢於」擁抱的勇氣取決於我們對自己到底有多少自信,我們覺得自己是一個多大的容器(多大的杯子,就可以容納多少的水)。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會深深影響到我們的交友狀態。


 

  就我對自己的觀察,因為想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我會一直接觸到新環境(我不害怕新環境,對於在任何的環境下都能交到朋友非常的有自信,只是看我自己有沒有意願跨出交友的那一步而已)。既然接觸到新環境,就會認識很多新朋友。然後我會根據自己的感覺,看看有沒有哪些人特別吸引我,有的話,我的雷達會告訴我。接著我就會立馬、毫不猶豫的飛奔向前,主動親近對方,然後盡可能的保持聯絡。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最能夠維持友誼的就是那些在我低潮時,願意聆聽我,給我建議,循循善誘的幫助我突破現有人生困境的人們。這些人也許是男性,也許是女性,也許是同輩,也許是大哥哥、大姊姊,也許是師長。他們在我情緒高漲時,在我顯露出最失控的一面時,對我不離不棄。


 

  然後也因為這些人的提攜,遇到晚輩有困難找我時,我也會很樂於提攜他們,拉著他們的手,陪伴他們穿越人生的困境與低谷。


 

  家人我就不在此贅述了,家人一直都是我的避風港,人生真的遇到困難時,家人真的是我最堅強的後盾,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閱讀


 

「那個閱讀的經驗太快樂了,我體驗到做為一個人的完整度,因為我在閱讀的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書。」


 

  遇到我沒興趣的課,我真的連上都不想上。遇到我有興趣的,就算不點名,我出席率也超高!閱讀也是,母親經常說我都不念課內書,但那真的是因為我沒興趣,定一14萬字《全部的你》我都啃下去。《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526頁,《奧修自傳──叛逆的靈魂》439頁,我都看完了!所以我們內心對於自己想讀的書是很清楚的。


 

  在我們的人生歷史裡,我們總是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時刻,只是我們需要想起它來罷了!所以如果遇到某個人對某個領域很有興趣,甚至表現得很亮眼,但是我們沒興趣,也不用灰心或氣餒,不用去忌妒對方。只要在內心想起自己有興趣或表現得還不錯的領域,然後告訴自己:「你也不賴,不用去跟別人比。」就夠了,真的。我們要充實的不是對方對於那個領域的知識,而是學會欣賞現在的自己。


 

  話說回來,現在開始願意接觸佛經,也是因為想要了解佛教的觀念,想要理解怎麼做對自己才是真正好的,讓自己有個依歸。佛經對我來說就像是「人生操作指南」。一邊學習,一邊調整自己。


 

孤獨


 

「我覺得台灣的孩子太受家庭保護、孤獨感不夠,一直沒機會脫離社會跟家庭,缺乏獨自面對自己的能力。......如果沒辦法孤獨的面對自己,就沒有獨自承擔事情的能力。......只有在孤獨裡,你會開始愛自己,那個愛完整,你才會擴及愛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最後擴大到愛情。」


 

  我覺得這段文字對我的人生選擇有很大的幫助耶,而且我現在就是想要學習「負責」、「承擔事情」的能力,原來,想要學習這樣的能力,要先試著為自己創造孤獨的環境。


 

  如果我只是18歲,看到這篇文章,只會想說:「他說他的,我過我的。」我也沒有足夠的耐心讀經典,我不了解為自己負責的意義。但是現在已經離開18歲將近八年了,再回來看看這段文字,心情與18歲畢竟是不相同的。


 

  感謝蔣勳2008年願意寫下這封信,感謝他的無私。讓我有個參考,至少看見自己可以怎麼為自己做選擇。然後也明白雖然我真的很愛法鼓山,但我真的不可以太依賴這裡,我需要走出去。透過蔣勳,我看見自己不想離開法鼓山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恐懼,還有耽溺於安逸,因為法鼓山真的是很安全的環境。


 

  不可以太單一,要長出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生命裡所有的火花與碰撞。真金不怕火煉,離開法鼓山,就是對自己應用所學考驗的開始,要讓自己面對自己還可以承受的壓力,然後成長。才能培養更多的能力,奉獻自己!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面對我們仰慕的人,不一定要追星,真的見到本尊,跟他們說到話,或請他們簽名。當然能夠真的這樣做,而且有所收穫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更要緊的是,好好的,踏實的去理解他們的思想、背景,他們為什麼說這些話?他想表達什麼?然後透過接觸他們的作品,我們也可以跟他們對話。他們有沒有收到我們跟他們的對話不是最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自己的某些思緒整理了一遍,才是最要緊的。所以我才喜歡寫網誌啊,我覺得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整理自己,又可以把我覺得受益的跟大家分享,是一件很過癮的事!寫作真的很慢,但是很值得。

 

 

【殷瑗小聚】20150308─捨得─蔣勳

 

 

 

 

  不是我要自抬身價,但是我真的必須說,要接觸蔣勳的作品其實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並不是我們的英文程度要有多好,或者是要多會織毛線。而是唯有一個人進入「沉靜」的狀態時,才有辦法跟蔣勳接上線。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當我第一次點開蔣勳的TED,其實我看不下去,我沒有看完,後來第二次心裡比較沉靜了,才看完。


 

  這次分享的影片,是好幾個月之前,學姊分享給我的連結。我一直存著,一直到現在因緣成熟了,我才打開來看。因為我想要分享這個影片,我覺得既然要分享了,自己應該先看。我覺得蔣勳是我會想要學習的模範,跟一個人接觸,就可以體會到他的「質感」。法師說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的標準是:「有他/她在的時候會不會感到如沐春風?」我覺得蔣勳就是個有修行的人。他不會說一直到父親要過世了,才把那卷金剛經拿出來看,他沒有提到跟金剛經相見恨晚。他分享的是,他跟金剛經結緣後,又跟多少人結了緣。這是很棒的,這就是「感恩」的品質。他有提到「捨得」、「捨不得」的矛盾,他清楚自己有矛盾,但是他還是很穩。其實我真的想要當個身心平衡的在家學佛人,出去面對大風大浪,然後證明自己還是可以很穩,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暢快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