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信奉什麼「人脈留好,以後會很有用」,這就像是害怕這東西以後會用到,所以囤貨。我相信的是:「我會在對的時間點,遇到對的人」。2017年6月的一個早晨,醒來,一股無來由的心念浮上心頭:「我想去巴黎!」〈我很懷疑是因為我那時候在網誌打了很多次「百吻巴黎楊雅晴」〉,總之,六月底時喜母就問我2017年11月要不要一起去歐洲玩?我知道行程有巴黎,就很心動的說好。但是我們去了五個國家: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因為是跟團,完全不需要操心,只要人到就好,所以我事前根本沒有研究行程,後來我才發現這是「巴黎深度遊」,我們在巴黎待了3~4天!我不禁對吸引力法則感到嘖嘖稱奇。從我有心念到完成這趟旅程,真的可以用「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七個字來形容!


 

  我剛剛又刪臉書好友了,我把一些我覺得沒有禮貌的人刪掉。有時候很想刪人的時候,我會告訴自己:「再緩緩、再等等」,但是垃圾桶總是會有滿出來的時候!現在就是這種時候!我真的,很想刪人。倒不是說跟對方有什麼深仇大恨,就只是覺得空出一個空間,我想讓更讓我怦然心動的人進來


 

  雷曼兄弟快倒的時候,希望巴菲特可以買下來,延續這間公司的生命。巴菲特一定會先檢查該公司的帳簿,然後看到有疑點就圈起來。他說只要圈起來的數量多到一定的量,不管該公司提出什麼解釋,他都不會買。


 

  對我來說,交朋友也是這樣,很多小小的點累積到一定的量時,怎麼樣我都不會買單〈把這個朋友留下來〉。我不是討厭人家那種:「哼,我不理你了!」那種很強烈的情緒,而且那種情況通常代表捨不得。


 

  而是我相信我的直覺,我覺得我們的友誼差不多走到盡頭了到此結束。有時候會惋惜,但就覺得我們走不下去了。但也不是每一個我非臉書好友的人,我跟他都絕交了。我跟對方又沒有深仇大恨,我還是可以跟對方聯絡。我們只是結束臉書上的好友關係而已,但是我們可以發展其他關係,比方說他還是可以當我粉絲專頁或部落格的讀者,或者是見面打聲招呼的點頭之交,或者是在對方覺得心理需要宣洩時,我也可以跟對方一起煲電話粥一個小時以上。


 

  小時後在褓母家洗好澡,如果挑的衣服我那天不想穿,我就會氣得丟到垃圾桶去,我目前是一種感覺致勝的狀態。  


 

  2017年12月23日,我跟恩師分享我的心情:「老師,我想跟您分享一件事,就是,我過去很要好的姊妹淘,我漸漸覺得我跟她們價值觀愈來愈不同。最近一次跟她們見面,我都覺得好像可以開始不用定期見面了,就是覺得很疏離,內心上的,但是表面上我們沒有吵架,也沒有彼此傷害。」


 

  12月24日,恩師回答:「好像這是很自然會出現的現象。隨著年齡增長,人生變化,舊友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會不斷調整。以前的閨中密友,甚至到最後好幾年才碰到一次面。不過慢慢的我也逐漸瞭解,密友不需要是像以前十幾二十歲那樣的互動模式更多時候,所謂的友誼是一種對彼此的關心這個人和自己的關係,不同於一般人,就是這樣至於對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等反而不重要了。於是我現在,或說到我現在這個階段,與朋友的關係就越來越有「君子之交」的意思。從一二十歲的閨密轉換成中年的君子之交型態,許多事情似乎就是這樣不斷在轉換。」


 

  我回答:「謝謝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在我看來是這樣,哈哈),我覺得也是,就是有那份關心,但也不用執著於要定期見面。今年暑假我閉關49天,我學到很重要的一件事,在生活中應用起來很強大。就是要讓自己像鏡子一樣,如果鏡子一直鎖定要照某樣東西,它就照不到另一樣。因為鎖定就是一種攀緣、執著。


 

  因此,以前我會很注重跟我求救的人,現在就是我知道有人想要我聽他講話,他來,他想跟我講,我就聽他講,我聽完他的狀況以後,直覺性的覺得什麼東西適合現在的他,就跟他分享。之後怎麼樣,就把他放下。以前我太執著於要幫助到人,所以就會在乎說他們有沒有實踐我給他們的建議,還有我開出的藥方他們服了沒有?有沒有用?沒有行動力的話,我跟他們說豈不是浪費時間?等等會想很多,情緒非常多。


 

  但現在我覺得就是播種吧,如果他們沒有行動力,那至少我的聆聽也是一種播種。就是不會覺得特別要幫什麼特定的人這樣。不然就像鏡子鎖定了一個對象了,那會很執著、很痛苦。......


 

  剛剛提到助人不要鎖住對象,覺得我幫助的對象一定要怎樣怎樣,然後我覺得交友也是,我覺得如果我只鎖定在姊妹淘,就會很局限,我慢慢的在把很多東西丟掉,很多東西斷了,我覺得是幫助我迎接新的助緣,代表我現階段不需要了


 

  而且我認為自己以前很執著的要抓住某些東西,真的很小看、壓抑了自己的其他潛力。所以我認為放開原本的鎖定,就是允許自己有其他的可能性,我可以用鏡子照別的人,照別的領域,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開創。如果我就這樣死掉的話,我覺得自己活得太狹隘了,所以從佛法的觀念,在生活中應用以後,心胸漸漸的開闊了。


 

  還有我認識有個對學生真的很好、很支持的教授,他真的很願意幫助我學習,還跟我說教科書我地毯式的讀完,每一章都要跟他討論。然後我有什麼問題,也都會直接line老師,向他請教。他都會讀、回覆我,有時候他很忙,就會說晚點回覆,之後可能忘了,我就會在見面時提醒他。......他每次真的都很樂意幫忙。


 

  可是當我跟兩個交情還不錯的朋友分享說這個教授這麼好,她們都無感。我就覺得:「呃......」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個性容易主動親近老師的關係,我覺得他們都不懂......。不知道一個老師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在我看來真的很不簡單。而且他們都有大學畢業,我的意思是,他們從小到大遇到的老師也不算少數。


 

  還是有被某個人理解的渴望,然後覺得她們都不懂我的這種感覺。但這也不是她們的錯,只是我們彼此現階段的程度就是如此。只是我也必須重視自己的需求,我知道我有。」


 

  恩師回答:「攀緣、執著的確是當時我在某個事件之後對自己最大的反思。不管是我這個人原本的的樣態或職業,都是很容易被我執綑綁的。


 

  所以那個經歷對我在看到我執,以及我的我執內容來說,是個很大一面的鏡子。經過那一關,對我是很重要的突破。否則我會越來越失衡而不自知。


 

  有時比較熟的同行朋友談起那一段,會以為我會附和當時大家對一些人的不滿;但是其實我早就已經移動到完全不同的心思上;這也讓朋友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有稍微解釋,但是發覺大家沒有太多興趣去瞭解我的解釋。


 

  我們雖然以師生相稱,但其實更像是兩個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在對話各自看到的生命課題;所以能很自然的談話。這需要對話雙方都是知道彼此都是生命學習者;否則就會被社會身份給羈絆或預先定義。」


 

  我回答:「『有時比較熟的同行朋友談起那一段,會以為我會附和當時大家對一些人的不滿;但是其實我早就已經移動到完全不同的心思上;這也讓朋友有點摸不著頭緒。我有稍微解釋,但是發覺大家沒有太多興趣去瞭解我的解釋。』就是這段啦,我現在就是這種感覺,就是大家還在用以前對我的印象來看我,但我已經不是那樣了,老師描述的真徹底(我只能這樣形容)!

 

  對耶!老師這樣說我就明白了,果然跟外界對話有時候會比自己悶在那裡還要迅速!我覺得我跟朋友的差別是他們把老師當作老師,而我除了把老師當老師,我還把老師當作「人」。當人用一個職位把一個人框住的時候,會對他所做的事情比較無感,因為一切都落到「這個職位該做的事」的思考裡,就沒辦法看見「身為一個人,他在這個職位裡付出很多」,我覺得跳脫職位的框架回到「人本身」滿重要的,差別很大,這是跟老師您學的,我只是經常focus在自我成長上,我沒有想到這件事情也會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乃至與姊妹淘的相處


 

  有時候就只是明顯的感覺到我跟對方不同,氣氛不太對,但也說不上來,對話有助於我釐清。另一個對我影響滿重要的是,那時候想自殺的時候,有個已經畢業但還會回學校服務的登山社學姊找我一起喝茶,雖然跟她不熟,但我那時候已經走投無路,哪怕是一絲溫暖,我都要抓住。她跟我分享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找年齡層不同的人聊一聊,因為視框不同(視框是楊蓓老師的習慣用語,我就跟著用了),可以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看原本的困境。原本中學時期我就已經對同儕能避則避了,那時候家庭是我心中的苦,我只知道同儕沒辦法幫助我,所以我會傾向找老師聊天,那時候也有老師願意聽我說話,我老師緣滿好的,但不是狗腿。後來聽了登山社學姊的話以後,更是覺得要走出去,跟不同年齡層的人對話,這真的很重要。因為我的姊姊大我五歲,對我來說,五歲的距離其實很小。但年齡也只是相對的參考,因為我在法鼓山念書,同學年齡普遍比我大,而且五花八門,但我也不是每個都欣賞、真正聊得來。只是我也會找30幾歲,快40,還沒到40歲的同學聊一聊,請教我遇到的困境要怎麼辦。」


 

  《發現內在的鑽石》P.135:「當我們了解靈魂自然成熟有時會伴隨一些痛苦時,就會更願意去了解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中間的廣闊空間。我們通常會絕望地糾結不再是原貌的事物,或者否認自己失去一切所知的事物,或是帶著憤怒和恐懼攻擊周遭的事物。我們容易忽視從一個生命現實轉變為另一個現實之間的廣闊空間。如果年幼的老鷹不去抗拒墜落,那麼飛翔前的墜落時刻也可以像飛行一樣愜意。如果我們不抗拒一切的經驗,那麼即使在最苦的地方,也能找到底下甘美的生命。」


 

  《發現內在的鑽石》P.136:「就連地獄的定義都是來自過去的經歷,或者是對未來的希望與恐懼。當你的心智從所有的定義中被釋放出來,你就能輕易且直接發現當下真正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依附任何關於當下的定義。臣服地墜落,其實本質上就是飄浮。」


 

   今天我在公車上「墜落」了,當公車經過「休閒釣蝦場」,我想到以前竟然把剝奪動物的生命當作休閒,就覺得罪惡難當,極其需要救贖,然後以下的文字就自己來找我了,再次印證「得來全不費工夫」!


 

  《發現內在的鑽石》P.143:「並非所有的出口都會引導出所需的解決方案,但是這些出口都能讓我們探索。只要我們願意去探究現有的出口,就越可能找到真正的解答;我們越開放去探索,距離救贖就越近。」


 

  《發現內在的鑽石》P.146:「由於全球性和地方性的痛苦和悲劇不斷地發生,需要多少的恩典才能讓救贖出現呢?『隱藏的寶藏』中,那家人並沒有作任何的努力就獲得救贖,陌生人只是憑空出現,並且提供寶藏的訊息。因此我們知道──救贖是純粹的恩典。」


 

  《發現內在的鑽石》P.148:「在『隱藏的寶藏』故事中,或許還有我們的生命裡可以看見,出現在眼前的機會經常被自己的恐懼與無助蒙蔽。......


 

  只要你擔任自己人生的讀者,就可以輕易發現過去與現在都在提供救贖給你。但是,當你定義自己是生命中的成功者或受害者時,那樣的觀點就會消失:你將看不見自己生命更深刻的版本


 

  本書的重點其實不在那家人最終獲得的好運,而是在於你的好運。『隱藏的寶藏』只是個引子,目的在於讓你看見所有人都擁有的機會。願能成功。」


 

  定義自己是生命中的成功者或受害者的意思就是評斷與貼標籤,這也是唐望說的:「Nobody knows who I am or what I do. Not even I.」唐望的意思並非要我們活得糊里糊塗,我的解讀是他希望我們可以去標籤化,就是不要急迫的定義一件事情,所以就用「沒有人知道」來表達。我覺得這也是佛陀說的緣起,什麼事情都有原因〈因果不爽〉,我們不知道原因,不代表沒有原因。


 

  《發現內在的鑽石》P.149:「探究是個救贖的機會,不需要依賴任何信仰探究是研究自己,尋找你的故事之下藏著什麼,這將會揭露出你所擁有的真正寶藏。」


 

  《發現內在的鑽石》P.168:「如果我們願意提問正確的問題,答案就會浮現。如果我們願意停下心智活動,並且提出核心的問題,就會有所發現。」


 

  《發現內在的鑽石》P.170:「當提出正確的問題,讓注意力轉移到發現而不是失去和負面事物後,內在的感知空間就會擴大。我們過去看不清的事物,突然一瞬間變得清晰無比。儘管內、外在的力量可能會在發現的過程中阻撓,但是在實際發現的當下,只會出現令人驚奇的啟示。


 

   所有故事的轉捩點都是發現。在發現之後,世界就不再是扁平的,月球也沒有那麼遙遠,甚至就連致命的疾病都可以被治癒。只不過,當然並非所有的發現都是好事。當我們過去相信的事物被發現是謊言時,朋友可能會變成敵人;我們可能會發現疾病正在鯨吞我們的生命,或是發現我們早已失去自己最愛的人事物。我們在悲劇中發現一些艱辛的真相,也在恢復和重生中發現令人歡欣的永久智慧。我們是有意識的、富有智力的生物,而我們的生命充滿各式各樣的發現。」


 

  有一次我問某個朋友:「你為什麼跟前女友提分手?是因為其中一方劈腿嗎?」他回答:「不是,我只是找不到方法跟她相處了。」當時我覺得這回答很詭異,也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完全無法理解,但是經歷了這一遭,我理解了!然後這同時也是我認為藝人Selina跟阿中會離婚的真正原因,Selina曾經在臉書說:「以前的我是一個只以愛情為主的人,但是這幾年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全心全意只為愛情而活,所以我與阿中的愛情,也一點一滴消失了。」


 

  《發現內在的鑽石》P.172:「我生命最重要的一項發現主要是負面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能真正迎接生命故事中最關鍵的發現。一九八O年代後期,我過得相當不錯,伊萊和我住在一間很棒的小屋,貸款也還可以負擔。我們雙方都有滿意的工作,雖然我們的關係仍時有磨合,但是彼此都已經認定對方是一生的伴侶。我們喜愛當時居住的社區,也彼此相愛,不過......


 

  有種渴望不斷出現。這份渴望讓我知道,無論我的人生看起來多美好,無論我早已走出年幼時期的不滿多久,我的內心深處仍然有些問題尚未解決我說不清楚那是什麼,因為實際上我也感覺不出任何負面情緒我對於那份渴望通常只會視而不見(喜悅美眉已經將這份渴望視而不見一年半了),或是將之歸類為我自己神經質的心理或情緒執著(朋友說我三分鐘熱度,喜娘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相信那時我的人生,已經發現到所有活出快樂、充實人生需要知道的一切。我已經探索過許多不同的靈性及世俗的道路,而且我也學到許多撫慰內心渴望的實用方法:像是我知道壓力大時,我可以到大自然裡跳舞或散步;我知道利用靜心來讓我過度活躍的腦袋冷靜下來;我知道當我幫助遭受到某些麻煩的人時,我應該要將『我的』人生留在門外,發揮同理心地為他人著想;我知道與另一半直接、誠實的溝通,是發展成熟關係的必備條件;我知道在選舉與購物時,都要同時秉持良知和真心。我知道很多事情,但是我不知道那份渴望到底想要什麼


 

  最後,我終於願意去承認其實我不知道──對於這份渴望的無知。起初這樣的認知激起我的負面感受,我認為我應該要知道,我想知道!我想讓自己胸口不舒服的感覺,能透過所有我知道和熟悉的事物治癒。在經歷一段短暫卻痛苦的抗拒後,我才終於敞開心接受事實〈講出最赤裸的真相〉:我意識到一份渴望,但我其實不知道它是什麼。我放下所有的成就中的驕傲,並臣服於真相──我的內心深處仍然感到不滿足。


 

  正如我四十幾年前祈禱獲得救贖,如今我祈禱能知道真相。真相究竟是過去我曾驚鴻一瞥的完美、美好的人生,還是讓無盡的愛促進大腦作用,來支撐身體度過苦悶、艱辛的人生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祈禱若有人知道真相,請讓我遇見並向他學習。」


 

  雖然這樣講很玄,但我現在總算把這一段跟我的夢境連起來了。我大概心裡有底,這個人在哪裡。


 

  事實上,我讀《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時,我就很期待能遇見活著的上師,聖嚴師父對我來說很重要,但很遺憾地,他已經圓寂了。我期待且等待迎接的,是一個活著的,能量很強的人類。而且透過一些書籍的引導,我已經漸漸可以跳脫「佛教」的框架,我認為這是我有本錢可以遇見這個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本錢是我發現自己因為過度憂慮,而白費力氣把根本不需要的重物攬在自己身上,這不是比喻,而是過去的事實。像我大學時寒暑假會去圖書館借一大堆書,搬回家,我原先的想像是假期那麼長,我一定要事先替自己找消磨時間的退路。結果通常這麼作的下場是我又原封不動地把一大堆書搬回圖書館還書。


 

  還有大學時我會帶教科書回家,覺得自己會把握空閒時間念書,結果也沒有發生,我又把書重重地搬回去。就這樣重蹈了好幾次的覆轍,而且我竟然樂此不疲,搬不膩!直到研究所的時候,有一天,我把老師規定閱讀的書從金山搬去台北一個晚上,結果我根本都在用手機處理別的事情,根本沒看書。


 

  後來我意識到這就像我明明不餓卻繼續進食一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從那之後,我就要求自己〈因為還是會有些微的不安與焦慮,但是這是我給自己的訓練〉,去新的地方不要帶我預備要幹嘛的東西,就讓生命自然的決定當下的我該做什麼。雖然我還沒啟程時仍然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但我相信生命會安排與打點好所有的一切,我只需要出現在我該出現的地方,辦我需要辦的事情就行。就是因為我願意放棄、割捨舊習慣,所以才會有新鮮的事情補充進來。原本我一直讓舊習慣卡位、限制我的生命就該這樣走,因而僵固〈硬〉、頓失彈性「彈性」曾經令我避之唯恐不及現在卻是我的嚮往,應許之地


 

  《發現內在的鑽石》P.120:「然而,當我們面對深刻的個人痛苦時,所有的學習突然都不管用了〈經歷痛苦可以達到唐望所謂『停頓世界』的效果〉。那是種直接經驗,在意識未覺察的狀態下,可以打開通往嶄新發現的大門。畢竟,我們知道『改變』對所有生物來說都是自然且無法避免的,但若是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痛苦,這類的抽象認知就失去意義了。受到數百萬年歷史變動的震撼,我們知道以往的政治運動總是起起伏伏,但是當改變真的發生在你身上時,過去各大洲、各個國家或其他人的『變動歷史』對你而言並沒有幫助。」


 

  沒錯!當我2017年參加默照四十九,在禪堂內被巨大的恐懼吞噬時,我過去所學的法寶在當下都失去作用!


 

  《發現內在的鑽石》P.118:「當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失去生命中極重要的人事物時,安慰的話語最終能帶來什麼幫助呢?當你還是小孩時,安慰的話語可以提供暫時的庇護,但當你長大成人後,那些話通常聽起來會很空洞〈喜悅美眉最不喜歡聽的TOP萬就是『不要想太多』〉。靜心練習可以為我們帶來片刻的舒緩,但要是結束練習後,我們仍然不斷地講述失去的故事還是會感到痛苦。朋友和哲學道理可以協助我們獲得正確的觀點,但是當痛苦這個惡魔半夜四點來敲門時,你要上哪去找他們呢


 

  支援團體和療法可以幫助我們看透並協助解開受苦的模式。但是,即使我們真的接受幫助度過一次失去的經驗,除非我們能發現力量直接對痛苦敞開不然面臨下次重大改變或失去時,仍然會遭受相同的折磨〈這就是為什麼在諮商老師協助我度過想自殺的最低潮以後,我轉向學佛,因為我希望可以煩惱,不只是煩惱〉。如果我們以為自己從一次失去中康復,就代表永遠對失去免疫,那麼下次重大失去來臨時,只會造成更深的痛苦;或者我們會變得小心翼翼、戒慎恐懼,試圖避開未來可能發生的心碎事件,但是到頭來,一切只會徒勞無功


 

  因為痛苦跟心碎息息相關。當我們失去不喜愛的事物時,當然不會痛苦。我們非常樂於失去疾病、負面情緒和受虐。我們追尋正面的改變,當改變來得不夠快時,還會感到痛苦不堪


 

  無論是追尋或避免改變,以及哀悼隨之而來的失去,我們都在用思考和行為去對抗一場永無止盡、白費力氣的戰役。〈就是六祖慧能對惠明法師說的:『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呢?』〉我們只是徒勞掙扎著去控制生命,最後讓自己的身心疲憊不已。」


 

  我剛剛才跟恩師分享:「老師,最近的每一天,我都在發現一些『驚人』的事實。比方說我睡前的煩惱,夢裡會出現回應。還有我搭公車上發現的煩惱,回到家以後就在書裡面找到答案。或是,我可以從書上找到精準詮釋我當下狀態的句子,一切都來得剛剛好。打文章也是,想要出現在文章裡的東西,會自動顯現〈跑到〉我的腦海裡,我根本就無須擔心我要打什麼。


 

  我發現答案來得愈來愈快(我覺得速度很驚人),愈來愈輕鬆,這就是我所謂的『爆炸』。還有我前幾天才想說要買桌遊,昨天就看到桌遊特價,我就買了,好像是為了我發生一樣。就好像生命想要透過很多輕微且無傷大雅的事件給我一些啟示一樣),我不知道是宇宙在加速,還是我在加速?如果是全宇宙都在加速,我以前怎麼會沒有發現到這種神祕而詭譎的現象呢?


 

  我的感覺是,我有加速的潛力,只是現在我願意讓這股潛力釋放開來,以前我很害怕釋放潛力會不會鬧出人命等等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所以緊握拳頭,不讓生命在我面前舒展開來,我以前選擇的是狹隘的人生,雖然狹隘,但是我覺得至少熟悉而且可以handle。


 

  我發現關鍵是掌控權在自己身上,還是把掌控權交給生命。我最近有時候遇到自己覺得不順的事情,一開始會不開心,但我覺察以後會一直跟自己洗腦:『生命很友善,生命對我是友善的。』我還有念肯定句:『生命會安排好一切細節。』


 

  而且宇宙很友善,我以前以為事情都是『突然發生』的,所以覺得很緊張且緊繃,但我透過網誌紀錄回想我的人生時,我發現才不是,生命是在沿途上丟下很多麵包屑,其實我一直都是跟著麵包屑走的。我的意思是,對於要發生的事情,生命一直都有給我『預告』。


 

  現在的我可以抓到一些生命埋的伏筆,我發現很多的事情都有莫名的關聯,以前我讓我接受訊息的管道只侷限在書籍,現在我讓管道擴大到所有,包含我與人之間的交談,不管對方是不是佛教徒。因為覺得太驚人,所以想跟老師分享。」


 

圖片來源,我感覺自己被吸進去,搭一段幽浮之旅,然後在該被放下來的地方放下來。因為我根本不知道確切發生什麼事,只能運用譬喻形容我的感覺。


 

  《發現內在的鑽石》P.119:「我們可以形而上地定義一切都很完美,或是上帝不會犯錯,或是業力會決定我們的命運;我們可以堅信不移,覺得自己只會吸引好事,就會只吸引好事到身邊。或如本書建議,我們無須帶著任何信仰,就能直接經驗〈就像小學時我們直接養蠶寶寶,觀察蠶寶寶一樣,不用下田去做田野調查〉。直接探究眼前存在的事物,而不去定義當下感受的好壞,是因果業力,別無選擇,還是純粹幻想。如果我們臣服於分類經驗的需要,即使一刻也好,我們就能深入探究。我們可以用溫和的能量,擴張進入自己一直在控制、避免的狀態與感受之中


 

  接著,我們就可以由內而外去了解一切。當我們願意不去定義一個特定感受時,就能深入探究。當我們不逃避而直接面對時,對未知的好奇心天性變會無限開展。直接發現、探究會產生立即的洞見和永久的理解。」


 

  以前覺得衝突是很負面的事,但是當我「逆向解讀、正面思考」,再加上有些衝突事實上為我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衝突感覺讓我更上一層樓,好像魚躍龍門一樣,經歷一場生命的洗禮與大躍進!總之,現在的我愈來愈不害怕衝突,有時候我發現衝突反而是好的,衝突在幫我們汰舊換新。


 

  我想我們對衝突最大的恐懼其實是在於失去,但是每次失去以後,真的都會有所獲得!就像《發現內在的鑽石》的作者恆河母講的,即使經歷地獄,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發現」上,這樣我們就可以與內在平安的源頭接連起來!


 

 A Hundred Million Miracl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