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可以走多遠,但我知道唯一可以讓我繼續走下去的,就是只看見「眼前這一步」,而且也只要「一步一步」地走,就好。在默照49裡頭,我想的是:「我可不可以微修行就好?」我並不想要做大事,我只想要做小事,因此我不喜歡別人對我要求太多。我經常覺得:「我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妳們還想對我要求什麼呢?」然後讓我不舒服的環境,我就會直接轉身就走。我覺得我還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認同,我還是會在我說出心底真正的想法之前,先考慮這句話出去以後,別人對我會有什麼看法?我還是會無意識地「把別人對我的看法」,置於「表達心底真正的感覺」之前。


 

  總是在滿足社會條件的我,讓我打從心底覺得活著真的很累,我也經常會很羨慕自殺成功的人。因為活著的確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尤其我在生活中並沒有感覺到被支持的時候。當我跟朋友說出我家的真實狀況,朋友的評論是:「妳媽好辛苦!妳就不能對她好一點嗎?」其實,我想自殺的其中一次,我曾經全身脫光,然後說我要去頂樓跳樓。然後我的朋友跟我說:「好嗨!」一點同理心都沒有。但我想生在正常家庭裡的人,很難真的同理我的感受,我是怎麼走過來的,我還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奇蹟。因此,妳還要求什麼呢?於是,我漸漸的關閉我一扇扇的心門,我才不想要把自己真正的狀況跟身邊的親友說,因為不只於事無補,還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我感謝所有人對我曾付出的愛與關懷,但我想我有絕對的自由可以選擇迴避讓我不舒服的所有方式,即使他們可能只是善意的。因此,我決定離開這些對我可能有害的環境,這就是我想出國的主要原因。有些臉書動態的文字甚至令我作嘔!因為背後的價值觀。


 

  本來,看到《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這個書名,我感覺有點陰暗,害怕又被捲入負面的漩渦而出不來,因此完全沒有考慮要看這本書。結果後來,5月23日,我在臉書的粉絲專頁寫著:「【為何而跑】

  這篇文章讀完超有感!看到最後一句話:「麥蒂為何而跑?沒有人知道。我們只知道她有一天做出了選擇:她再也不要跑了。」

  我覺得這句話徹徹底底說出了我的心聲,因為跑了一個多月以後,我也不想跑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我覺得邁向複雜比回歸單純簡單許多!」因此,我開始拜讀這本作品,我想分享很多讓我有感覺的部分。雖然我還沒看完這本書,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讓我很有共鳴。感謝麥蒂,帶領我重新回顧大學時情緒溺水的我,麥蒂真是菩薩來著,我說真的!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33:「

凱特(作者):當妳看著自己的時候,妳看到了什麼?

梅根:一個肥胖、毫無生存價值、了無生趣的人,正在看著她自己。

凱特:如果妳試著告訴自己事實並不是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嗎?

梅根:我從來沒想要這麼做,別人曾經這樣告訴我,但是我一點都不相信。我覺得非常非常難為情。然後心情比之前又更加沉重,覺得自己是一個負擔

凱特:身為『負擔』是什麼樣的感覺?

梅根:我會用『非常孤獨』這四個字來形容,但這種孤獨並不是妳想要的,而是妳這一輩子都必須承擔的,因為把任何人拖下水,特別是妳所愛的人。會比之前那些荒謬的想法或是之前做過的事情還要更加自私。

凱特妳覺得自己常常需要假裝很快樂或是一切正常嗎

梅根是這樣沒錯

凱特:妳曾經想過為什麼自己需要面對這些事嗎?

梅根:在我的朋友死於癌症之前會,現在則是比較想知道我應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為什麼我沒辦法找到與它和平共處的方式?會有那麼一天嗎?

梅根:不過,我在先天上已經注定必須面對。」


 

  我想到之前有人問我為什麼生在我這樣的家庭裡,我並沒有變壞?我覺得我跟梅根英雄所見略同,因為我不能把其他人拖下水!還有我覺得我經常在假裝,其實心裡擔心的要命,卻要不斷的假裝自己狀況很好,跟其他人說:「我處理得來,我很好,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然後自己覺得很苦命,怎麼沒有人陪我走我要走的路。其實是用「假裝」的方式把一切的援助推開。因為被靠近是危險的,當我接受別人的幫助,拿人手短,吃人嘴軟,我怎麼能夠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呢?那豈不是太自私?既然如此,乾脆都不要靠近別人,這樣我們彼此都沒有負擔!我的孤單感就是這樣來的!而且,「沒人會接受悲傷的我,因為人們跟我做朋友,就是因為我能帶給他們歡笑,他們只喜歡我的功能,並不喜歡真正的我!」這是我從中學時期的同儕關係當中學到的生存策略!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36:「

凱特(作者):如果事情無法臻於完美,會讓妳有什麼感覺?

梅根:我的諮商師對我說:『妳必須記住,妳永遠都有一個扭曲的世界觀,因為妳的視線可能歪斜,妳的眼睛就像一個凹陷又焦慮的鏡頭、再加上一個追求完美的鏡頭。』

凱特:讀到麥蒂的事,讓妳有什麼感覺?

梅根讓我想起從前,但不會有不好的感覺。我覺得自己彷彿能洞悉她的思緒,就像死掉的我在讀和自己有關的事一樣。

梅根之後會有人讀到這些,讓我感到欣慰,或許也會因此促使大家去思考

凱特:我也覺得不可置信。

梅根:當我讀到麥蒂的媽媽對女兒非常生氣的時候,我想到我的阿姨以前也是這樣,因為我在高中時曾經做過同樣的傻事,也向我的母親保證自己不會再這麼做,所以如果是我的母親,應該也會憤怒不已。

梅根:我還記得自己試圖自殺之後的那個星期六,我在家裡醒來,然後和母親一起坐在客廳,她張著空洞的雙眼說:『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我說:『什麼意思?』她對我說:『妳認識的人那麼多,我該第一個打電話給誰?又該怎麼說呢?』

梅根:我自殺是想讓自己死掉,讓我的家人減輕痛苦,至少表面上看來是如此。但或許我這麼做是為了證明給他們看。『你看,這件事真的很嚴重,我不是在胡扯。』

凱特:心理諮商能夠有什麼幫助?

梅根心理諮商師就像魔法師,讓我修正一下,好的心理諮商師就像魔術師

梅根我從那裡學習應對的機制。」


 

  我之所以會報名工作坊,是因為在我寫完《重生——痛苦中學會放手》的隔天,我得知了一個工作坊,這個工作坊的類型是我夢寐以求想要體驗的,但是因為所費不貲,因此我邊跟朋友聊天,邊考慮到底要不要報名。然而,就在聊天的同時,有個念頭一閃而過,那就是我前一天在《重生——痛苦中學會放手》裡頭,默默的作了一個祈求:「親愛的,我想要諮商,請派一位天使來我的身邊,陪伴我、守護我,好嗎?尤其像我現在這麼疲憊的時候!」我向自己承諾過要傾聽內心的小聲音,於是,我報名了工作坊!她的確是很棒的老師,在工作坊過後,我的確學到了很棒的應對機制!這是我以往都不曾體驗過的!而且來得真是時候!我很感恩這一切的因緣!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54:「田徑隊應該只是配合足球所增加的練習項目,是為了把球踢好的運動選項。麥蒂的確也是一名田徑好手,但卻少了些什麼。愛瑞克曾在麥蒂高三那年和她通過無數次電話,在電話裡,艾瑞克發現麥蒂在提到可能加入大學田徑隊時的語氣轉變,麥蒂一說到足球就變得興奮、多話;但是一提到田徑,馬上又小心翼翼地敏感起來。艾瑞克認為麥蒂選擇加入賓州大學田徑隊,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跑步缺乏發揮創意的空間;然而他這一路走來,也看過很多孩子做出同樣錯誤的決定。麥蒂在高三那年對艾瑞克毫不隱瞞,她也提到決定念哪一所大學,是一個選擇上的難題。我覺得如果有機會能進入常春藤大學,當然要去,這是麥蒂直覺的想法。『但如果妳不是真的那麼想去,最後又怎麼會成功?』艾瑞克給予忠告。」


 

  我認為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我並沒有「任何感覺」,沒有雀躍,就好像我的感覺被抽空了一樣,因為我平時已經習慣壓抑我的憤怒,我的哀傷,因此,理所當然的,我的人生也在不知不覺中,無法體驗到「喜悅」。對我來說,這是很大的問題跟困擾,好像殭屍一樣麻木不仁,有如行屍走肉!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55:「麥蒂對大學的招募過程感到不安,如果她想要的和她以為自己應該要的恰恰相反,那該怎麼辦?如果她心裡感受到的和腦子裡想的有落差時,又該怎麼辦?她會被卡在中間動彈不得嗎?賓州大學似乎提供麥蒂想要的一切,優秀的學府、體育獎學金、時髦的都會城市、學校赫赫有名。但是為了這一切,麥蒂必須放棄她最愛的足球,放棄這項讓她勇敢走出舒適圈,讓她懂得享受未知挑戰的運動。」


 

  直到參加完工作坊以後,我才「真正」意識到我的頭腦跟看不見的「潛意識」之間1:9的落差有多大!我看見我一直在用我的頭腦去壓我的潛意識!結果就是我身心分離,雖然我沒有看過《二十四個比利》,但我總覺得我隱約可以理解「人格分裂」這件事,因為當一個潛意識的東西掙扎著想要出來,結果卻被頭腦不斷的壓下去以後,「人格分裂」是極有可能發生的,而且也順理成章的「應該要發生」,這是非常合理、相當合理,合理到不能再合理的結果。


 

  我最近才發現,小時候跟媽媽去綠島浮潛,媽媽抱著我,海水淹過我倆的頭頂,教練把我們拉上來才獲救。還有大學時潛水課我選了兩次,而且我還曾經因為風浪太大,我跌倒,站不起來,而且左手沒戴手套,因此被珊瑚礁刮傷,直到現在還看得見疤痕。以及我曾經在七星潭跟姊姊一起,被瘋狗浪差點捲走過。我還在颱風接近的時候,在菲律賓的長灘島的海邊。種種這些事實,都不曾讓我對「海」升起一絲恨意,事實上,大學的時候,我還曾經自稱是「大海的女兒」!也因此,我看動畫電影《海洋奇緣》的時候很有感覺。我還想要去船上工作、體驗!


 

  不過就在最近,我跟母親大人說:「我大學時期的潛伴,她現在已經在國外當潛水教練了。」媽媽回答:「我不希望妳當潛水教練,潛水很危險,三毛的老公荷西就是潛水死掉的。」我說:「我覺得他只是時候到了。」我認為時候到的時候,我們會以任何一種方式迎向我們的死亡,這並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事!我的意思是,這就是我跟媽媽互動的「經典類型」,就在我好不容易想要表達自己真實感覺的時候,種子好不容易發了小小小小小小嫩芽的時候,「啪」地踩一下,一個人類就在她的無意識當中,把這株「希望」的小嫩芽送上西天,說:「莎喲娜拉!」


 

  這個社會只教我們:「不要讓父母失望,這是不孝的」,而沒人教我們:「感覺是重要的!只有重視妳的感覺,跟著它走,勇敢的過跟父母不一樣的生活,妳跟父母才會都得到幸福!」一直到26歲的尾巴,我參加了工作坊以後,才終於從「人的口中」聽到這句話!在這之前,沒人告訴過我!而且我相信26歲就聽到,已經算是幸運到不能再幸運了!因此現在我也不會怪家人,因為我相信他們是愛我的,他們已經盡力給我所有他們當時能力所及,所能給我最好的了!我不怪他們!但於此同時,我也會努力的活出跟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我們總以為跟家人一樣是安全的,但其實不然!這也是我在工作坊學到的!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68:「『我只是覺得自己那麼努力,卻還是看不到成果。』麥蒂說。......

  

 

  麥蒂一直都很悲觀,她認為自己在賓州大學不是很順利的徵兆並非杞人憂天,而是可能的結果事實上,麥蒂怎麼可能會有其他想法?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讓她無法不這麼想,現實的種種也讓她摸不著頭緒:明明跑輸一百多名參賽者,但大家卻說她做得不錯;藝術史考卷只答對了一半,教授卻告訴她不必擔心。


 

  大一生活就像矇著眼睛跑障礙賽一般,特別是對參與體育項目的學生來說。他們不知道接下來的訓練有多艱辛?會持續多久?每一堂課大概會是什麼樣子?哪些活動有趣?哪些最好不要參加?這中間沒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他們不知道這個星期可能累得要命,但是只要撐得過去,下個星期就會輕鬆愜意。對一個害怕未知的人來說,大學第一年的生活就像走在一條埋著地雷的小徑──讓人心跳加速,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恐怖的事。

 

  現在又加上另一個變數:心理健康。」


 

  終於拿到大學畢業證書的時候,我並沒有開心,只是覺得自己終於脫離了地獄,開始有機會能夠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回顧我的大學階段,真的是很黑暗的一段時期!就是因為我認為大學很像監獄,大四那年,我好不容易終於覺得看到可以出獄的一線曙光,結果收到某科目的「預警」,讓我暴跳如雷,開始走上「吃素」的路!


 

  我隱約可以理解麥蒂,因為當時想要自殺就是原本我以為的天好像不再是天,地好像不再是地,我失去了所有的方向感!我好像用頭在走路,用腳在吃飯。雖然這是很誇張的譬喻,但我覺得我想表達的是:「所有的事情都不受控,都跟我想像的不一樣,即使我已經很努力在撐了(但是我得承認我對大學學業的努力不如麥蒂,我完全是『生平無大志,只求六十分』的姿態,因使我的撐指的不是學業上的,而是活著這件事情,我一直都覺得活著很辛苦,真的),但是事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好像愈來愈惡化,而且這種感覺深不見底,好像自己不斷的在黑暗中往下掉,身邊也沒有一個人可以提供準確的幫助。」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70:「練習前那幾個小時的心理掙扎,遠比我(作者Kate Fagan)想要逃避的還要痛苦焦慮占據我每個清醒的片刻(就連睡覺時也常做噩夢),即使只是短短的一分鐘都讓我心神不寧,因為每過一分鐘就代表更逼近下一次練習的時間。我很肯定自己恨透了籃球,但是這個想法也不禁令我反覆質疑自己:我的身分是個運動員,如果放棄了,那我是誰?我不知道。」


 

  事實上,星期一搭捷運的時候,我才寫下:「當你不想靠近一個地方時,即使交通工具再慢,你都覺得是太快的!」我知道我可以把某些事情做得很好,但我經常覺得很空虛:「天哪!這樣就很好?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What’s that for?」我覺得這也是讓我想要換環境的原因,我想知道除了我現在的角色之外,我還能做什麼?我還可以是什麼呢?我想要尋找真正的自己,然後對自己產生深切的,真正覺得自己活著的認同感!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74:「雖然這些話是對學生運動員說的,但是其中的道理同樣適用於所有大學生。根據過去五年內幾乎每一項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是同情心下降最多的一群。密西根的社會研究機構在二O一四年公布了為什麼『網路交友的方便與無負擔性,可能導致人們對其他人問題的缺乏反應,這種行為甚至會延續到真實世界;加上社會的超競爭性、對成功的過度期待以及名人實境秀的渲染,使得整個社會幾乎不容許你停下腳步,更遑論花時間聽一個需要一點點同情的人訴苦。』


 

  結束奧勒岡大學的演說後,一位年輕女性上前跟我(作者Kate Fagan)分享她的感觸:『謝謝妳的這場分享,希望我的隊友們都聽進去了。有時候她們彷彿只專注在贏得比賽這件事,如果任何人危及到這個目標就會受到排擠,就像我現在這樣我覺得她們好像一點都不想瞭解我,而且很可能在背後說我壞話。』」


 

  這是真的,因為每個人都很忙,都有事情要做,我根本不敢找任何人談論我內心真實的感受。第一,我的無價值感讓我覺得自己不值得任何人花時間在我身上。第二,天知道他們知道了以後會怎麼反應,我自己又能承受不確定性如此高的後果嗎?


 

  「其他人只在乎我把報告交出來,我只是交出報告的機器,我根本不是一個『人』」也是我上大學的感覺,因此我才會在處處碰壁(學業、友誼及家庭)以後,想要自殺。即使是原本交情還不錯的朋友,也只會看見表面,約談我,譴責我。好像我真的很奇怪一樣,從眾心理會讓我們嚴重質疑自己的感受,更加不敢做自己,更加的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因此,我經常壓抑自己的感受,這已經變成我跟深蒂固的習慣。然後讓我感到身心分離,我最近感受到的很深的恐懼是:「如果我的內心其實根本不想當我以前經常掛在口中說我想成為的那種人的話,那要怎麼辦?那我是誰?那我想要成為什麼?」就好像堆積了很久以後,「啪」地,有一天那些真我的聲音「倏」地出現,讓假我避之惟恐不及,叫假我情何以堪?所有的東西幾乎要砍掉重練,我必須把「舊的」全部拋掉,重新認識我自己!這就是我選擇禪修的原因,剛開始的時候,要聽見真我的聲音,並且允許他們出來,真的,並非一件容易的事。第一,選擇聽見真我的聲音,非常需要自我覺察的能力。第二,有了能力以後,我們可以選擇假裝沒聽到或是接納,後者需要很大的勇氣!而我今天之所以可以寫出這一篇是因為我的前室友提醒我:「以前我們一起住的時候,妳已經就經常提到害怕真實的自己會傷害到別人。」我覺得這是我人際關係選擇疏離的主因,因為我一直選擇戴著面具過日子,卻又因此感到鬱悶,然後又害怕拆掉面具會嚇壞別人(更害怕的是嚇壞我自己),因此以前自由書寫的作業我一直無法面對。老師說我可以寫出我的抗拒,她說:「放心,沒有人會看到。」我回答:「但我就是不想要讓自己看哪!」然後老師一時說不出話來!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75:「當運動員遇到心理或精神方面的問題時,很少接受專業的醫療評估。真實的狀況是,運動員幾乎不會向教練或訓練員完全吐實,我很幸運地在焦慮症突然侵襲之前,就已經與隊上的訓練員建立關係,我在她眼中不光是一個籃球隊員,我還是一個學生、一個從紐約來的十八歲孩子、一個喜歡和她聊閱讀的人。在某個層面上,我知道自己即使在籃球運動上一敗塗地,她還是能看出我在其他面向的發展,而不是一個曾在某段時間穿上科羅拉多球衣的女孩。我也需要透過她來確認自己還做不到的事──在籃球以外的自我價值


 

  在科羅拉多大學的那幾個月,我一直覺得很孤單,因為自己似乎是唯一一個無法適應大學生活、也沒辦法全心投入的大學運動員;更慘的是那個我曾經深愛的運動,現在竟然讓我深惡痛覺。彷彿每個人無不全力以赴,唯獨我躑躅軟弱;每個人都朝著成功的目標邁進,唯獨我暗嚐失敗的酸苦。但大家都說我是個正活在夢想裡的幸運女孩,而且即將成為一個頂尖的大學運動員,我應該好好享受、珍惜每一分鐘。如果真是這樣,那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事實上,一點問題也沒有,其實我和大家都一樣。根據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在二O一四年針對兩萬名大學運動員的調查顯示,有將近百分之二十八的女性大學運動員及百分之二十一的男性大學運動員,覺得自己有憂鬱症的傾向......」


 

  我到現在還是會質疑別人親近我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能夠完全接納我這個人,而是因為我的「功能」,我對這個有相當大的陰影。記得我剃頭回家以後,我問媽媽:「妳是愛真正的我,還是只愛活出妳期望的我?」因為我始終覺得我需要去迎合、滿足別人的期許,我才配得到他們的愛。


 

  我覺得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任何一個環境裡被完全接納過,但是我從聖嚴師父那裡學習禪法,來調整我自己。這就是我學到要在這個世界生存,讓自己比較好過的方式:「不去期待或要求世界改變,而是調整自己的觀念,選擇讓自己好過的方式來生活。」我會遠離讓我感覺不好的人,但我會提供他們我覺得可以幫助他們的資訊。我的意思是,我不是帶著恨意的,因為我要先保全自己,以免哪天我承受不住然後玉石俱焚。我說真的!


 

  事實上,我的家人一直覺得我的生活很平順,沒人了解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因此我也覺得自己很像家族裡背黑鍋的害群之馬,因為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怎麼了,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我整個人都不對勁。家人曾經跟我說:「完成大學的學業並不難。」但我卻花了七年的時間,才離開大學的階段!


 

  一直到第二次回到大學生的身分裡,遇見恩師,她肯定我的網誌,這對我意義非凡!因為我覺得我生活中所有對外的窗口中,網誌所呈現的,最貼近真實的我,相對於其他窗口,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在這裡,我只是無名小卒,我不用跟人對話,我可以盡情的分享我想分享的,沒有人在另一邊給我的網誌打分數,沒有人限制我網誌的字數,我可以花十幾個小時,只為了完全表達我內心中的感覺,而且沒有人評論我的對錯。此外,我還可以藉由這些文字,去支持那些分散在社會各個角落,曾經跟我一樣在某個方面感到自我懷疑,跌倒的人!


 

  恩師不但口頭肯定,還會在她個人的臉書分享,甚至會貼給她的朋友。簡單來說,我的感覺是,真實的我,被肯定了!終於,我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可以自由表達我內心的感覺,而且還能夠被接納!這件事對我來說真的很重要!她是第一個不論是公開,或是私底下,都這麼支持我的人,我對她的感謝難以言喻!是恩人,也是貴人!千里馬終於遇見了伯樂!此外,偷偷跟大家說,我發現當我在網誌愈敞開自己,無形當中,閱讀我文章的人數正在默默的增加當中!我覺得只要有人閱讀了我的網誌,我就是有貢獻的!這會增加我的自我價值感,我把「人氣」當作是「我幫助到的人」。因此,我的確會關心人氣,我也會關心大家關注哪些文章,然後也會因為大家的關注,覺得自己還是正常人。因為我關心的議題,也有其他人關心!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92:「除了布魯克從一開始就喜歡上學校及她的隊友之外,其他人對大學生活都顯得失望與鬱悶,大學不像她們所預期的那樣。潔琪甚至告訴麥蒂自己在普林斯頓曾經找過諮商師,潔琪的分享讓麥蒂鼓起勇氣說出她在賓州大學也做了同樣的事,但和諮商師無法溝通。」


 

  我說過了,在我最想自殺的時候,我打了1995,and,我覺得電話另一頭的她根本不懂,像在隔靴搔癢一樣。學校的諮商師比較好一點,但我覺得依舊不夠,最終,我走上了禪修之路。成效就是自殺的念頭愈來愈渺小,幾乎沒有,然後我現在可以活著跟你們分享我當初的情況。我還在尋求更大更大的支持,我還在嘗試許許多多、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方法(法門無量誓願學)。事實上,我覺得大學的諮商經驗讓我不太相信諮商,因此研究所時曾經不只一次考慮要去申請個人諮商,最後卻又打消念頭。因為如果結果跟大學時期的諮商一樣呢?那我為什麼要去浪費時間?一點用都沒有!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93:「吉姆和史黛西對麥蒂這麼快就感受到大學生活的壓力而感到意外。『我真的沒料到,因為這一點都不像麥蒂。』史黛西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之前她一天到晚都想著進賓州大學,還說自己覺得很興奮,然而現在如願以償了,卻不是她心裡想的那樣。」


 

  我認為我從進大學到研究所都還是在這個糞坑裡,直到我去年12月決定離開研究所以後,我覺得我的人生終於有所改變,雖然表面上還看不見端倪,但我很清楚,我的內在已經轉變了!


 

  我跟朋友說過:「如果你一再被同一條線絆倒,就代表你還沒把線看清楚。」我上大學之前,因為受到許文龍、嚴長壽影響,覺得企業家的工作就是在做讓人感動的事情,因此學測前一百天,每天拼命碰之前在我心目中只是一坨屎的科目──數學,記得當時每天爬糞坑(算數學)至少三小時(沒記錯的話),就只是為了要把自己推進「商科」的大門裡,大一上我就不行了,所有科目幾乎都是低空飛過。但現在想起來,高中好像也是這樣,先進自然組,直到物理、化學爛得一蹋糊塗,我終於轉到社會組去。總之,大一下我去做直銷,終於可以被三二,但後來又救回來。但我真的還是對商科一點興趣都沒有,也沒有想要完成學業的意思,最後還是雙二一退學。但是這樣也好,終於可以換個科系。當時我之所以退學以後又直接投入轉學考完全是因為我不想要面對工作的疲憊,因為不佳的直銷公司也榨乾了我對「工作」的正面觀感。


 

  總之,現在的我不一樣了,透過《創造生命的奇蹟》作者露易絲教的肯定句練習,我開始看見我的工作能夠帶給人們幸福的可能性。這次從研究所出來,我已經準備好要工作,還有家裡的經濟狀況也讓我覺得我真的必須要進入職場,一切都搭配得剛剛好。雖然,從高中、大學、研究所,我很一致性地都從原本的一個專業轉換到另一個專業,但有些東西已經不再相同了!


 

  其實這段的重點是要說,我這次從研究所出來的時候,母親大人很不能接受,她說:「當初是妳自己選擇的耶!妳說妳很想去念!妳不知道當全職學生有多幸福!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覺得跟麥蒂的父母吉姆和史黛西的心聲如出一轍!事實上,就是透過這些書籍,讓我瞭解到我媽的觀念只是跟其他人一樣,符合社會的價值觀,她也盡力了。看到原來整個社會是這樣想的以後,我就放下了對母親的批判,覺得她並不是衝著我來的,她只是社會整體的其中之一而已。但我並沒有要接受社會的審判跟價值觀,我覺得這部份我還是會引用《異鄉人》的話:「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麼審判我的靈魂?」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98:「諮商師麗莎(Lisa):我相信自己正件正一場所謂『無謂競爭』的結果,我們的孩子成長在一個完全以成就或地位為導向的文化裡。我的病人們從孩童時代開始,就被憂心和焦慮孩子無法成功的父母控管著,以至於根本沒有機會發展健康的身心,也對自己不是很瞭解,類似情形到了青少年階段更加嚴重。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雖然駕馭他們的韁繩已經脫落,但自我要求還是很高,卻茫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彷彿天方夜譚般高不可攀。由於一味地追求完美,因此忽略了一般生活技能的學習(像是學會時間管理、維持健康的睡眠以及負起身為成年人的責任等),濫用藥物以及用其他方式麻醉自我的情況非常嚴重。我的學生大多一天傳好幾次簡訊給父母,父母親們也一天到晚干涉孩子的生活。這些問題再加上學生經常透過社群媒體與其他人比較,如果還有財務上的負擔、畢業的恐懼(一生都在教育上孜孜矻矻後,畢業感覺就像掉下懸崖般失落),一個完美的風暴就在眼前形成。」


 

  我的母親到現在都擔心我「一事無成」,而我並不想跟她討論這些話題,因為她總是有無止盡的焦慮。還有我覺得長輩比較孩子輩的薪水也是一件很要命的事,薪水不是一切。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每天就是面對螢幕──不論是電腦或手機,這讓我覺得生活空間很狹隘!有時候真的很想破壞這一切!真的!還好,當人開始從內心長出力量,支持自己以後,一切都會好轉,外界一些支持的資源與力量都會相繼出現!我真心這麼相信著!我也陸續接受它們的到來!所以我覺得能夠換個環境生活對我來說是一件好事,起碼我終於可以認識一些跟我原來生活價值觀不太相同的人。當我說我受不了台灣的時候,我其實是受不了社會上一些無聲的制約,與文化的綑綁,那令我覺得窒礙難行。當然生活有值得感恩的一面,但也有令我感到厭惡的一面,而我選擇暫時逃離,以尋求解決之道,我希望能讓自己有更寬廣的路可走,更可口的選擇可選。


 

  「讓父母擔心是不孝,讓父母安心是孝順。」這是社會文化灌輸我們的。但工作坊結束以後,我終於找到出路,我終於可以不買單。因為父母的擔心,我們承擔或分擔都只會讓事情更糟,不會更好。真正的療癒之道是把父母的情緒還給父母,然後努力的活出我們自己的路。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99:「卓比斯克斯(DrHibiscus):......每一件事在我們眼中都是行銷自己的手段,也許是為了被大學錄取,為了找到工作,為了讓自己進入兄弟會或姊妹會,或者是幫助我們贏得友誼,或是成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男友/女友候選人。就這樣,資本主義的世界觀已然滲透至我們的心理層面與自我價值觀裡它的餘毒讓我們害怕做自己,不敢追求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它讓我們處心積慮地安排生活,好讓自己在臉書、Linkedln社群網路和Tinder交友App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它也讓我們不斷和別人比較(導致憂鬱),讓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小差錯就覺得大禍臨頭,因為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市場性(因此導致焦慮)。就本質上而言,也導致人們衍生出非人性化的思維模式。

 

  憂慮和焦慮的狀況當然也就無止盡的蔓延。」


 

  真的!我在大學的時候流行過噗浪,我曾在上面跟朋友作出沒那麼文雅的對話,等到我要寫履歷,找工作的時候,就覺得很焦慮,擔心雇主會Google我,然後看到那些沒那麼優雅的文字。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P.103:「我們的年輕人究竟在哪個時間才有時間發展自我認同?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獨自面對自我,瞭解自己的想法,找出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而不去擔心這些是否有利於大學的申請?」


 

  《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帶給我的啟發是:「我寧願做我自己,公開我挫敗的感受,至少讓孤立無援的某人能夠透過Google搜尋看到我的故事,知道有人跟她一樣。我也不要假裝很完美,然後在我跟別人之間製造出一道很大的,看似無法跨越的鴻溝!」年輕人是世界的主人翁,當很多年輕人都想自殺的時候,這個社會真的生病了!而我們是社會的一部分,所以一切要從醫治自己做起,要先承認自己的所有感覺


 

 TED:蘇.科萊柏德: 我的兒子是科倫拜高中槍擊案兇手。這是我的故事。

 

 

中文字幕版本(VoiceTube)


 

  「為什麼我都要收妳的爛攤子?妳寫那什麼爛網誌?」曾經,我家人的反應讓我覺得,我是無法做自己的。因此,我以前根本不太想要跟家人談論我真實的感覺。現在慢慢慢慢的情況有在好轉,好轉的速度就像蝸牛爬行一樣。即使如此,我知道事情是有在好轉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真的很慢,但我知道這是我此生無法逃避的任務之一,就是我得試著在家人面前做自己,並且以一種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而我正在朝這方面努力,真的!當我改變以後,家人也就慢慢的變了。事實上,因為我們在家人心目中是相當有份量的,因此我們的改變對家人的影響也相當大!希望這句話能帶給某些人希望!這是我自己的真實體驗!不是唬弄妳們的!


 

  總之,我想表達的是,參加完工作坊以後,我體驗到每個人心中都有愛,而且盡力了!現在的我並不會怪罪過去的家人跟自己,但是,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過去的我,完全不想對家人敞開!因為在我當時根深蒂固的信念裡,敞開只會帶來傷害!也因此,我完全能夠相信蘇·克萊伯德在事前真的不知道她的兒子迪倫會殺人以及自殺!而且,迪倫沒有告訴母親並不是母親有問題,而是社會有問題,因為母親只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是一個整體,也因此,改變自己,就是正在改變社會的一部分。沒有人有錯,因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


 

  我非常感謝今天朋友幫助我發現我分享的很多讓我感覺不好的事情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我用壓抑自己感覺的方式,在傷害自己,讓身心分離!」也因此,才有這篇網誌的誕生,因為一旦我覺察自己的舊信念及思考模式,我現在的作法就是要讓它們攤在陽光底下,見光死!這個「死」是「大死一番」的超越,並不是「殺死它」,因為感覺本來就是「虛幻」的,「殺死」是不可能達成的!《死過一次才學會愛》的作者Anita Moorjani如是說。

 

 

 

 

 

 


 

  最後,先登入博客來的會員以後,點文章內書名的藍色連結,放入購物車,結帳,喜悅美眉就可以賺4%唷!算是對喜悅美眉認真寫部落格的打賞!謝謝你妳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喜悅美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